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汉武帝时期,改革地方监察制度,实行刺史出巡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工作方式由常驻式改为流动式,刺史要严格遵循“六条问事”,其中第一条针对豪强恶霸,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太守。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官员责任意识B.强化对地方有效控制
C.削弱诸侯王的实力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2021-10-20更新 | 584次组卷 | 18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宋朝建立后,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政府几乎把所有官员都纳入了考核的范围,考核内容主要以品行和地方治理效果为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宋廷便一直把财赋上交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中心。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强化B.三冗的问题日益严重
C.地方官权力呈扩大趋势D.商税已成为主要财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有网友在网络论坛上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明代八股制艺,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公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此最恰当的评价
A.他对科举制的评价是正确的
B.他对科举制的评价立足于考试内容
C.材料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材料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出现的时间都是错误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A.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B.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C.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D.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2021-09-26更新 | 300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7届海南省国兴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省、部、寺、监只备员无职掌,而在正官之外别设差遣以掌其事,正官用以决定官员的俸禄,差遣才是官员的实际职务。正官有文、武两套资序,泾渭分明,而差遣则较为复杂,有的专门委任文官,也可文武兼任。这套制度
A.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B.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有力提升北宋政府的行政效率D.助长了改革与创新的政治风气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
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
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
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021-09-06更新 | 6402次组卷 | 46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021-09-06更新 | 7463次组卷 | 77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最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B.学优则仕C.公平竞争D.以德治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B.监督宰相执政
C.明确三省分工D.完善中枢体制
2021-06-15更新 | 2075次组卷 | 21卷引用: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