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1.隋炀帝大业元年(605)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始置武举
3.宋太宗淳化三年(992)       殿试封弥(糊名)
4.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       殿试誊录
5.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       南北分卷
6.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八股文定型
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废科举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0-21高二上·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九品中正制度的规定,当中正的一定是现任朝廷的大官,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也就是把东汉时地方大姓控制的乡论转由朝廷控制。原来与政府不无矛盾的大姓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他们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但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三   我们不能以科举制在近代的废止结局来否定其在古代长期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有大约1240年左右的时间,科举制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只有当西学东渐、国门被迫打开之后,科举制才日益与时代脱节。从1903年渐废科举的计划,到1905年立废科举的变化,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摘编自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价值”。
(4)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在近代被废除的时代因素。
2021-02-03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选修)
3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大事年表

1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

3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殿试封弥(糊名)

4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殿试誊录

5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南北分卷

6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股文定型

7光绪帝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2017-04-01更新 | 160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