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新时期,我国大力推行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汉代重视选拔人才,并强调品行,为此,实行了由下面向上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请写出其名称。汉武帝时期,以儒术取士成为这一制度的重要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怎样的演变趋势?
(2)隋文帝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吏,废除了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在执行的标准上存在什么弊端?在此基础上,科举制得以形成,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科举制由士子自愿报名参加中央组织的选官考试,诗斌成为重要的考试内容,最后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请据此分析科举制实行的政治、文化意义。
(4)历史往往极具戏剧性。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在清末被废除。但是,这一时期的英国通过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比较好地解决了行政人才的选拔问题.请从制度的政治属性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一戏剧性的历史现象?
(5)科举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今天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借鉴科举制度的积极理念和价值。请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其对当前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
2016-12-13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科举进士科就现实政治发问,学子易揣摩准备,难辨优劣弊端而改考诗赋,出题无尽。某人凭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举高中。可见唐朝进士科考试
A.注重智力测验心理测试B.关注考生政治理论水平
C.很难选到德才兼备人才D.重点关注社会风俗习惯
3 . 唐诗《及第谣》写道:“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该诗反映的制度的评述,不恰当的是(       
A.稳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B.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2016-12-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重庆巴蜀中学高一上期10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
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请回答:(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2)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2016-10-2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年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三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
(2)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
2016-12-15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西抚州临川区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6 .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中”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7 . 陆游在《岁暮感怀》一诗中写道:“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才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中更夷狄祸(金灭北宋),此风犹未已……”该诗旨在抨击两宋时期
A.政有夷狄之风B.淳朴民风败坏
C.官吏贿赂盛行D.官场党同伐异
2016-11-27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唐朝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类似王、谢这些世家大族的没落,与下列制度的实行有直接关系的是:(       
A.三省六部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度
2016-11-27更新 | 6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西高安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2016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神童诗》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制度的影响。
2016-08-22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同步君 人教版 必修1 第1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