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人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为自己所掌控的中朝。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B.有利于决策的民主
C.强化了中央集权D.扩大了丞相的权力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时期中央官制评价
A:三公九卿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隋唐B:相权一分为三,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朝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C:
清朝D:机构简单,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根据表格,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简述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政治制度的演变,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1-12-23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宋基信阳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模拟历史试题
3 . 元朝统治者并不考虑传统的地方行政区划因素,而是根据需要,大开大合,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以据险。此举旨在
A.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B.促进不同民族的交融
C.凸显政权的与众不同D.消除地方叛乱的隐患
2021-05-01更新 | 336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仿真(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简答题 | 较易(0.85) |
5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