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汉初,诸侯国与中央汉朝同制,所封诸侯掌治其国,“皆令自置吏,得赋敛”,侯国丞相更是位高权重;但近年考古发现,汉宣帝时所封海昏国所设相仅属朝廷委派的官员,与列侯无臣属关系,且官秩如一般的县令、县长。这一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分封制度势在必行
C.中央的集权化趋势明显加强D.地方分裂割据隐患得以根除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武则天7311
唐朝唐玄宗347举荐、行伍、门荫
唐肃宗164
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6348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廉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官员的特点。
2021-01-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唐代设有谏官专责监督皇帝,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督察院,专门监督政府。这一变化趋势反映的本质是( )
A.皇权的不断强化B.监督制度日渐成熟
C.监察权日益强化D.中枢构架不断变化
2020-01-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4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


                      图二                                                       图一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名称。指出图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
(2)材料一的图二所示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的各自职能。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演变的趋势?
2020-02-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重庆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分析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罢御史台,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为百官表率,协同吏部考核官员,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案。都御史为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并称“七卿”。按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凡出巡的都御史或副都御史,可分别授予总督、提督、巡抚及经略等官衔,督抚可不请示皇帝而“便宜从事”,在组织上仍隶属都察院,起初为临时派往某地监察,后为加强统治而固定化。清雍正元年,为避免监察机构重叠,提升监察机关职能,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把专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实现了科道合并、台谏合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06年,迫于内外压力,受三权分立等思想影响,清政府拟定《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裁撤都御史人数总额;裁撤六科,只设给事中二十人,按行省分设二十二个道;新设都察院研究所,购买书籍及京外报纸,作为科道官员纠察裁判的参考资料。此外,新设的检察厅专管司法监察事务,都察院稽查京师地方治安的监察机构——五城兵马司被取消。清朝覆亡,都察院被废除。但其监督职能被不同的机构所继承和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先后颁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法》《议院法》等,都体现了议会监察制度,行使立法、行政、舆论之监督。

——摘编自刘志勇《清末都察院改革:方案设计、改革结果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都察院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18-04-23更新 | 221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是根据《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整理的信息。据此判断
朝代官职地位
西汉尚书令内朝官员,位低而权重
东汉尚书令朝会时与丞相并列而坐的“三独坐”之一
尚书令尚书长官,宰相之一
尚书令只是授予臣属的虚衔,无实际职权

A.尚书令位高而权重B.宰相权力逐渐被削弱的趋势
C.中书机构不断精简D.最高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夏、商时期,分散的各部族均被称为。西周诸侯自称为,天子自称为,从西周至春秋,国一直作为都城的称呼。西汉被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也被称为,在其领域内有财政军大权。至汉武帝时,诸侯王的国已经被改并为郡县,诸侯王只食其赋而不准治事。西汉以后,除少数朝代的封国有过相对自治权之外,诸侯王均不得管理所封国内的军政事务。这些军政事务一概由朝廷派遣的官员管理,即实际上被纳入地方行政序列。

——摘编自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在其辖区开始设置郡、县。在当时,郡、县二者间未必有统属关系,但这已经说明这个时期郡县制已经开始出现。秦朝在地方建立了郡县两级的行政体制,秦分天下为36郡,汉代时期已增至83个。汉武帝为了对地方诸郡进行监察,设置13部刺史,刺史的治所被称之为。东汉改,改刺史为州牧,开启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时代。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夏商至汉代“国”这一词含义的变化,并分析西周与汉初封国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至汉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试从中央政府组织方面说明“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2)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道: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大体可划分为两段落。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文献通考》

材料三   在制度上,康雍乾盛世的政治制度改革作用明显。这是封建专制发展得最完善的时期。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母后、外戚、宦官、藩镇的专权在清朝康雍乾时期都没有。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清朝才是真正地巩固了疆域。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康雍乾盛世里,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有的地区先进,有的地区非常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不同,思想观念更不同。这就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统一管理。而加强中央权力,实际上就加强了皇帝的个人的权力,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在对外贸易上采取闭关政策,也是害怕老百姓和外国人接触而导致思想领域里对政治统治基础的冲击。

——摘编自《戴逸:康乾盛世虽远超汉唐但也有不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实质内涵。并以西周到秦汉时期官吏选任制度的变迁说明这一政治转型。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唐宋王朝中枢权力划分的相似与不同。并进一步归纳唐宋王朝中枢权力演变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戴逸对康雍乾时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看法他是如何具体论证其看法的?对于历史评价的方法,你从戴逸的分析论证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0-02-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重庆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