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材料二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为此曹魏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后来这些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而对寒门庶族则百般挑剔,拒之门外,以至使官僚队伍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阅读材料二,指出曹魏时期施行的新的选官方法的名称,并全面分析该制度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2-03-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从张家口的兴起与发展,看中国古代地方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古代时期张家口的历史沿革(部分)

时期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

北部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部分属燕国和代国

秦朝

南部属代郡、北部属上谷郡

汉朝

汉初属代国,部分属上谷郡;汉武帝时属并州代郡

唐朝

北属突厥地,南多属河北道妫州、新州

宋朝

先后属辽之西京道、金之西京路

元朝

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宁府与顺宁府

明朝

封皇子朱德为希王,就藩宣府,张家口为长城防线九边重镇之一

清朝

隶属直隶省

材料二   “俺答封贡”之后,明政府在九边设置互市11处,张家口为其一。由张家口至蒙古库伦(现在蒙古国的乌兰巴托)的张库商路逐渐畅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给噶尔丹的敕书规定可在张家口等处贸易。康熙三十年,清政府开张家口、杀虎口等五口,内地商人可到蒙古地区贸易。《尼布楚条约》规定俄商执有“路票”者可往来贸易。此后逐渐形成了一条由恰克图(现属俄罗斯)—库伦—张家口至北京的贸易路线。乾隆末年的《闻见瓣香录》记载:“张家口为南北交易之所,凡内地之牛马驼羊多取给于此。贾多山右人(山西人),率出口以茶布兑换而归。又有直往恰克图地方交易者,所货物多紫貂、猞猁、银针、海貂.……以及哈喇明镜、阿敦绸等物。”

——摘编自《明清时期草原丝路沿线城市张家口的发展与职能演变研究》等


(1)阅读材料一,根据张家口的历史沿革,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汉初属代国,部分属上谷郡”体现了汉初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为强化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代前期张家口商贸枢纽地位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2-06-2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王朝逐步形成了稳定而内涵丰富的边疆治理方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中国古代一项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确是值得称道的。一座高大的城墙就足以将正面奔袭的骑兵挡在城墙之下而聚歼之,并且能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造出规模如此恢宏的防御工事,这种魄力和气势,放在今天恐怕也不过如此。长城的修筑还牵涉到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之间的冲撞,因此,很难用一句话来评判其是非功过。

——摘编自王开堂《中原王朝的“围墙”——关于长城的评说》

材料二   此为元代所特有,置使若干人,从一品。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如大征伐,则会枢院议。其用人则自为选,不走吏部程序。其行政实独立于中书省之外。

——改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三   清朝的治边方针,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由于客观环境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亦有所侧重:有时恩威并施,有时偏之以恩,有时偏之以威。尽管恩威之间时有侧重,但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那是为了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摘编自马汝珩《清代西部历史论衡》

它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的中轴线上,仿西藏桑耶寺形式而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占地2万平方米。

——杨学军《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西汉前期与匈奴王朝的关系为例,指出中原农业文明面对北方游牧文明的“冲撞”所采取的对策。从长城防御工程体系的视角,说明其“的确是值得称道”的。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介绍的元代政府机构名称及其职掌,并概述这一机构用人的特点。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清代的治边方针及主管边疆事务的中央机构。列举顺治及康熙时期清朝治理西藏地区“偏之以恩”的史实各一例。②概述颐和园修筑的历史。“它”是指颐和园中的哪一建筑?指出“它”的建筑风格。
2021-06-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创新?除行省制度外,指出元代对吐蕃、西域、台湾是如何管理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以及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分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变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明清两代承袭并发展这一原则,一直保持着政治统一的局面。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沿革表

时代

地方行政体制

秦 汉

郡、县(道)二级制

魏 晋

州、郡、县三级制

郡、县二级制

道、州(郡、府)、县三级制

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行省、路、府、州(军)、县五级制

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散厅、州)四级制

——摘编自朱汉国等《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周初大一统规模相待而成”的制度是什么?概括殷周前后天子与诸侯关系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元行省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演变的趋势。
2020-12-18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 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到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并于元朔五年(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隋炀帝是中国科举制的创始人,他认为由刺史荐举多弊端,于是令士人自行报名,策试进士。唐代取士之类别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日乡贡,由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我们所谓的科举制,专指乡贡。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任何人均可投牒自进,设立的科目很多,诸如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自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开始由礼部主持乡贡考试。登科之后如欲为官,尚需经过吏部的释褐试,中试后方可任官。

——摘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选官制度的进步性。
7 . 对地方和基层的科学管理是政府有序运行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忽必烈即位后,宋、金以来的地方监临区划一路,在金元之际的战乱中或分割、或增设,数目大大增加,并不能承担统领府、州,对中央负责的职能。忽必烈不时以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衔,代表中央出外,临时主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事务。因事而设,事已则罢,治所和辖区都不固定。……元廷于至元二十三年对行省官制统一进行改革,规定此后行省官员不再以中书省宰相之名系衔,而单称某某行省平章、某某行省右丞之类,以区别于都省(即中书省)官员。至此行省有了自己独立的官称,中央派出机构的色彩完全消失,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朝行省制度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体。……中央通过各种制度杠杆对行省进行遥控。行省处理辖区内事务在原则上都要接受监察机构的监察。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787宪法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种由人民来进行统治的政府体制,也不是要建立一个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体制。……政治是一中妥协的艺术。制定宪法的国父们试图调和当美国存在的各种矛盾,使国家的运行变得更加稳定、有序。……美国1787宪法在政府体制的构件上恰当好处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现了“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

——摘编自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材料三   第五条……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1)阅读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机构职能的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央通过各种制度杠杆对行省进行遥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1787宪法中关于“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内容。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外,宪法还调和了哪些“当时美国存在的矛盾”?用句话概括美国1787宪法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说明这部宪法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意义。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发展基层民主的具体形式。
2020-02-1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历史试题
8 . 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制度各具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代,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有:“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元老院,……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
——摘编自赵恒烈、张鸿祺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
材料三 史学界和政治学界历来对美国1787年宪法多有讨论,大体有如下角度:①宪法是一种妥协的产物;②宪法是对英国宪政体制的继承和创新;③宪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三省制运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3)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
2016-11-27更新 | 3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浙江嘉兴市高三上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9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从唐末经五代到宋初,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宋)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平民)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政治意义。
材料二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使词由原来的士大夫文人词向市井词转变。……柳永使宋词进入一个慢词的历史新时期,大胆吸收口语、俗语入词。
——据(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等整理
材料三 “书院”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作为私人讲学的独特的“学校”体制,则是在宋代开始出现的。……大批学者在私学方面对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不断促进儒学的社会化。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史实一例。根据材料三,与汉代太学相比,指出宋代书院的办学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概述宋代在都市和书院方面的变化对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2014-08-25更新 | 4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浙江嘉兴市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