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材料一在明代,士大夫与皇帝发生冲突,其政治诉求不限于统治上层,而在于对民生、民风问题的深刻关切,展现出关怀民间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对,明代皇帝虽亦有许多敬天保民的言论,但是通观其政治实践,却时常展现出皇帝至尊、朕即朝廷的理路,展现出一种私天下的取向。“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明代士大夫虽因职官不同,具体政治诉求不一,但就朝廷公共权力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臣的这种诉求,并不是要求“虚君”,也远没有走到近代革命党人要求确立分权体制的程度,而是一种臣在文化层面对自身政治权力的正当性确认与有效性的期待。

——摘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

材料二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萎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摘编自梁启超《自立:梁启超论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是如何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讨论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2 . 材料一   元太祖(铁木真)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国俗淳厚,非有庶事之繁,性以万户统军旅,以断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过贵重臣……草创之初,固未暇为经久之规矣。世祖(忽必烈)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日枢密院,司黜陟者日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其牧民者,则日路,日府,日州,日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式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元史》卷85《百官志·序》

材料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元朝初年忽必烈职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建立的各项职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形成过程,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忽必烈职官制度改革的作用。
2021-05-30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吴忠市2021届高三一轮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直接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二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就是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把采取多种举措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作为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主要方略。

稳定边疆可谓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边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包括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1)阅读材料一,指出赵天麟奏议中认为行省制形成“审力之形”的核心观点,并概括元代行省制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边疆是国内与国际的联络带,是国内安全稳定的防护栏,司马迁曾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请以清朝为例,分别概述中央政府在“东南”和“西北”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意义。②习近平说:“治国必治边”。写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而确立的重要制度及其主要内容,扼要说明该制度实行的意义。
4 . 科举制度

材料一:“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三百余年﹐元臣硕辅﹐鸿博之儒﹐清疆之吏﹐皆自此出﹐得人为最盛焉。”

                                                                                                      ——《宋史·选举志》

材料二:“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材料三:“科举制度是因时代而失败的制度,并不是因为其本身而失败的制度。”

——台湾学者李弘祺


(1)“宋初承唐制”,在科举考试制度上有哪些完善的措施。
(2)依据材料说明张之洞提出废除科举制度的目的。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理解。
2020-05-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为了选拔、管理人才,汉朝实行察举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帝於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通典卷第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元光元年五月,诏贤良曰:“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元朔元年)十一月,诏曰:“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有司奏:“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于时悬爵而卖之,犹列肆也;争津者买之,犹市人也。

——《抱朴子外篇·卷二审举第十五》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选官标准。
(2)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察举制的特点。据材料二回答,汉武帝保证察举制推行的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察举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你认为如何才能保证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世祖既定天下(1272年迁都北京),王鹗献计(科举取士),许衡立法,事未果行。至仁宗延祐年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士褒然举首应上所求者,皆彬彬辈出矣。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100人,蒙古(约100万人)色目(约200万人)汉人(约200万人)南人(约5000万人)分卷考试,各25人。

——整理自《元史》

材料二   (明代)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1397年),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试,擢陈安为第一。帝(明太祖)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陈)安亦与焉。帝犹怒不已,悉诛(白)信蹈及(张)信、(陈)安等,戍(刘)三吾于边,亲自阅卷,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然讫永乐间,未尝分地而取。洪熙元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宣德、正统间为南(江南各地)北(江北各地)、中卷(安徽及西南各地),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整理自《明史》


(1)根据材料,说明元代科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的科举分卷在利益调整方面与元代的不同及其各自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汉承秦制,加强中央集权
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历史传统
C.结果:尾大不掉,导致七国之乱
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武帝元鼎二年“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后来汉武帝颁布“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 规定:如果正妻无子,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不能继承王位。武帝元鼎五年突然检查诸侯王的祭祖贡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免黜了大批王侯爵位。
材料二 汉武帝时的“左官律”规定:如果诸侯犯罪,为诸侯服务的官员要连坐。“阿党法”规定:中央给诸侯派傅相等官,如果诸侯有罪而傅相没有举报,则傅相有罪,重至弃市。“附益法”规定:朝廷大臣交结诸侯并帮助诸侯获得不正当利益的有罪,重者弃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2)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有哪些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西汉政治有什么影响。
2014-06-03更新 | 1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湖北宜昌市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