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太祖时期,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同;财政大权从宰相职权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掌管,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这些举措(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B.有利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导致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分散D.加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
2 .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2023-09-07更新 | 1042次组卷 | 19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3 . 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D.牵制中书门下
2023-09-02更新 | 853次组卷 | 56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2023-08-29更新 | 1420次组卷 | 24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天水市第九中学、清水县第六中学、麦积区新梦想高考复读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三省权力B.加强了权力监督
C.扩大了统治基础D.规范了决策程序
2023-08-26更新 | 1626次组卷 | 22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唯本朝(宋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表明宋朝(       
A.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各级机构的权力分散,互相牵制
C.有效防范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威胁D.崇文抑武有效地强化了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汉察举制下已经出现了秀才、明经等考试科目。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后增加经世致用的考查内容,最终形成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立的选官制度。这主要有助于隋朝(     
A.打击地方势力B.强化儒家教化C.形成向学风气D.选拔实用人才
9 . 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施政既有因俗、因教的一面,又以强大的政权力量加以控制。在云南、海南、辽阳、广东等地,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驻守屯田,这一过程中,“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大杂居的局面。元朝的这一做法(     
A.推动了经济文化格局演变B.扩大了地方管理的自主权
C.解决了边疆割据分裂隐患D.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北宋时期,每当科举之年,名山大刹之上都会出现“士人祈祷,赴之如织布”的壮观场景,参加科举的士子在感慨功名难致之余,只能求助于神灵和占卜。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录取不公平B.佛教传播广泛
C.科举竞争压力大D.宋代文化多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