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农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 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材料三   科举废除后新式学校一所接一所办起来了,这不仅释放了一大批原先已经走上科举之途的读书人,而且实实在在地造就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新型人才,二十世纪中国的光明面,基本上是由这些新型人才造就的。

——以上摘自余秋雨《十万进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的标准并概括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到唐代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其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中国对人才的新认识。
2018-01-2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唐六典》规定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佐天子而统大政”。以下评述正确的是
A.唐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统六部B.门下省负责诏令的起草以及执行
C.以皇帝和中书、门下两省为核心D.皇权至上,完全不受相权的制约

3 .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在历史变革中不断被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

材料三由今而言,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如何打破了“部落政治”?试举两例汉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试列举古代雅典和罗马打破贵族专权的事例各一项。

(2)材料中这两项规定的核心是什么?试简要评述之。

(3)材料三中能救世界之危机的“第三新文明”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大钊是怎样宣传“第三新文明”的。

2017-11-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第九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学者黄仁宇在《法国大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长期革命》一文中说:传统的所谓“选举”,既是庙堂里统制全国的逻辑,也是农村里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有如宪法。现在这种使上下交流的方式既被放弃,君主制度既被否定。作者评述的是
A.察举制度彻底崩溃的后果
B.明清之际对理学批判的结果
C.科举制度被迫废除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巨大作用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材料二: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谈迁《国榷》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国史新论》

(2)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材料四:“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它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017-08-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荣成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图1、图2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三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思考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
A.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2017-10-11更新 | 1581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