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2 道试题
1 . 黔西州在明代属于水西土司管辖,其行政范围内生活的几乎全是当地苗民。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客民”开始进入该地区,到乾隆时期,该地区的汉族人口总数已达129585人,而当地苗民总人口为45263人。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A.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B.高产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
C.中原人口增加激化人地矛盾D.设立理藩院缓和了民族矛盾
2 .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内阁宰辅权力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681年,康熙北巡塞外,蒙古诸部将原喀喇沁、敖汉等部的游牧地献给清廷,康熙在此地建木兰围场作为皇家狩猎场。史书记载,自1683年至1820年在木兰围场共举行狩猎活动105次。木兰围场的设立(     
A.有巩固北方边防的政治目的B.对提升军队战斗力成效卓著
C.旨在传承蒙古骑射文化传统D.说明清廷重视锻炼人的体魄
4 .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D.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对清朝军机处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B.军机处设置之初是因用兵西北
C.军机处“君权附庸”是皇权膨胀的产物D.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上传下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借鉴历代经验B.提高行政效率
C.改革中枢机构D.加强君主专制
7 . “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重要特征。下列史料与阐释对应正确的是(     
史料阐释
A“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令曰‘诏’,于是‘诏'兴焉”秦朝开始确立文书制度,并建立起文书传送系统
B“(唐)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公文统称)下诸州者,由都省(尚书省)以遣之”官方文书种类繁多,由三省共同签署并负责执行
C《大明律》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兄官文书稽(耽误)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以法律手段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惩擅改或延误
D雍正谕内阁:“是以令其密折具奏。及发与廷议有裁去本人姓名者,无非欲诸臣无所回护,直言无隐”官员上奏密折不必署名,体现决策机制的规范化
A.AB.BC.CD.D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对于地方军政事务虽有干涉,但基本尊重文武官员的军政权力。据此可知明朝宦官系统(     
A.没有掌握国家实权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
C.维持明朝政治稳定D.成为官僚体系核心
9 . 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明朝在西南设土司,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担任;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央集权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扩大了地方权力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2022-11-28更新 | 553次组卷 | 3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分封制度下,各诸侯国和大夫在其采邑内都自行其是。秦统一六国以前,宰相的权力只局限在他所处的宫廷内部,极为有限。但在中央集权建立以后,各地官吏统归皇帝任命及宰相直接管理,皇帝与宰相之间的互动就对整个国家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君权与相权就成了中国古代两千年来政治生活的中心所在。秦朝是中央集权称县制的草创时期,关于君权与相权如何平衡、各管什么,没有明确的规章条文。到了汉初,宰相往往都可任职到离世,临终前皇帝还会征求宰相对皇位接替者的意见。而汉武帝即位后,宰相就像走马灯一样:第一年卫缩,第二年案婴,第三年许昌。破坏宰相终身制无疑加强了皇帝对宰相的支配权,等于宣示相权来自皇权。宰相逐渐降格为执行皇帝旨意的幕僚长,很难发挥对皇权的牵制和约束作用。这还不够,为了进一步侵夺相权、强化皇权,汉武帝还开始设立内朝来与外廷对抗。

——摘编自夏凡《镜子里的中国:三千七百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认为单个宰相也好,集体宰相也好,再怎么制约,相权也都会对皇权形成制约。因此,朱元璋采取的做法是废相。废相以后,朱元璋直接指挥六部,自己决策,自己监督,自己搜集反馈,自己指挥所有的系统。如果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一直这么干下去,也许政治制度史上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就永久解决了。遗憾的是,皇帝不可能直接指挥整个政治体制。朱元璋在实践中也不得不借助自己的顾问班子,即后来的“内阁”。在朱元璋统治期间,“内阁”的工作局限在提炼奏章内容和简单地处理文字方面,但朱元璋的后代没有他那样的精力和工作热情,甚至连奏章都懒得看,越来越依赖内阁。

——摘编自张程《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君相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君权与相权长期博弈的影响因素,并评价朱元璋废相举措的利弊得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