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投土投民于诸侯叫做“建国”,诸侯上投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推行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始皇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并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

材料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无定,却无根本的变动。

——据《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等资料整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行省制创立的意义。为什么说历代地方管理制度“却无根本的变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今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 秦时少府(官职)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承秦制。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

——杜佑《通典.尚书省》


(1)指出材料一中的“立子立嫡之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分别是什么制度?简述这两个制度的作用。
(2)“大帝”是对历史上一些政绩斐然的伟大君王的赞美称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用史实简要说明嬴政被称为“大帝”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述汉武帝与汉成帝的做法及其目的。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下面是根据这一资料设计的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是大宗、小宗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西周在分封对象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列举出几个这样的封国。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
(3)你认为后世统治者能否仿效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治国?说明理由。
4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政治以“亲亲”、“尊尊”为骨髓,大宗包含小宗,而大宗为本,小宗为其枝。学者徐复观就曾经指出:有干则必有枝,在常情说,干枝本是一体,干强者枝茂,枝茂者亦可增加干之强,这是周初封建的信念,齐桓、晋文的霸业,也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

材料二 汉初形势图(局部)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材料三 下图是元朝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朝初年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为解决这一制度带来的弊端,汉武帝时期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根据材料三回答元朝时安徽省宿州市属于哪个行省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实行行省制的意义?
2020-12-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罗马时代,法律之范围,极端狭小,故曰:“法律者,维持城市化秩序所必需之规则之总和也。”基此定义,法律只建筑于限制极严之功利基础,其作用,在维持现状,在维持已然之社会生活,则当日之法律,并无创造性也明矣。然则其原因安在耶?曰,当日之国家,只可谓各家族之联合体,家族内部之处置,国家不得从而干涉之,故有权者为家族,而非国家,有严格之家法,而无有力之国法也。降至西历纪元前后,受希腊哲学思想之影响,法律观念为之一变,赛尔苏斯曰:“法律者,善良公平之艺术也。”意若曰:法律者,何者为善,何者合乎正义,何者足称平允之标准也。其基础,导源于自然法,嗣因与天主教一直吻合,复受宗教势力之推助,故是项理论,颇有权威,而足以推翻前说。

——陈朝壁《罗马法原理》

材料二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人法律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及其共同历史价值。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子争位: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

材料二2011年5月4日,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中认为:“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


(1)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如何评价?
(3)“列土封建”是指何种制度?其中“授权”与“尽忠”有何具体体现?有何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之子弟被分封于各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周族的迁徙和流动。西周自身人口有限,他们分处各方时,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还常把部分被征服者从他处迁置于国。国家体现着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混合,其本义为“天下一家”,“家天下”,国之本在王家。家,即家族,是宗法血缘关系的载体。在古人观念中,不论是国家动乱,还是国土缩减,只要君王之家,农之家存在,国家就会永存。当时的国家不含主权,疆域的观念。

——摘编自赵世超《西周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并存现象剖析》等

材料二   希腊语中,“国家”与“公民身份”,“公民团体”,“宪政”等概念存在着必然联系。“国家”与“公民”是同义语,其含义可引申为:城邦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的国土范围内是一个权力主体;权力主体的本质便是主权,主要体现为凡城邦公民都是主权所有者,即主权在民。国家、城邦、公民在雅典呈现为一体化。

——摘编自张庆服《雅典与西周国家形态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家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民在雅典城邦中的地位并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2020-06-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建班)
8 .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据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明清两代占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采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等


(1)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并说明明清时期传统家训步入“鼎盛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衰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种衰落对当前重树家训的历史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不平等的尊卑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巩固和加强,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规范也随之被强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据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分析其说明其成因。
2019-05-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竞培中心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材料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公关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本政治制度。并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
(3)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4)史料一般分成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2018-10-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