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文明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经过历朝的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轨迹。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轨迹呈现怎样的演变趋势?

2 .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

郑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春秋》,后任太中大夫

郑众:郑兴之子,从父学《左氏春秋》,兼通《易》《诗》,官至大司农

郑安世:郑众之子,亦传家学,任未央厩令

郑亮:郑安世之子,任郎官。

郑太:郑众之曾孙,征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

(1)“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材料二: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使“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

按照宗法制度,在祠堂祭祀中应当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现象并非个例,所以引起了当时卫道之士的批评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据材料指出清朝宗法家族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结论

综上:总结论:宗族组织成为中共武装起义的支持力量。

(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2017-11-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西方文明发展史看,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明显地保留了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组织的民主制,并在原始民主制转变为奴隶民主制的过程中,不断地削弱和破坏血亲关系,代之以财产和地域关系。以古希腊、罗马为发源地的西方文化体系是在不断削弱和破坏血亲关系的过程中,使原始民主制的形式得以衍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古希腊最早的居民是从欧洲大陆迁徙来的。在古希腊居民中,血亲组织已经遭到了一定的削弱,而且古希腊在城邦形式、发展的过程中,又采取了一系列步骤,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断削弱血亲组织。

——曹沛霖《西方民主制的发源及启示》

材料二中国血缘宗族之所以没有解体,也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国家私有、严重利益倾斜的政治体制使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号召同宗亲戚们在祖宗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以对抗一盘千百万散沙的民众。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体系的血缘宗族,使他们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体,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朝、唐朝、明朝时依然存在。

——陈忠云《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原因的考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雅典是如何不断削弱血亲组织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血缘宗族在中国古代没有解体的具体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血亲组织对古代中国和雅典的不同政治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炉灰筑不了墙,女儿供养不了爹和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2400万。导致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A.郡县制B.科举制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D.宗法制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家庭伦理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它要求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应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强调“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同时也重视家庭间的情感联系,即“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但又把血缘亲情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视为处理一切社会事务的中心。比如对于父子双方有一方偷羊、另一方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孔子认为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在被问到舜的父亲杀人、舜应该怎么办时,孟子为舜设计的方案是“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即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以逃避法律的处罚。
材料二 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婚姻观的变化——已摆脱由婚姻获得生存的命运,她们的自立使之可能甚至必然获得其婚姻的自由;生育观的变化——冲出了教会所代表的中世纪生育观束缚, 表现出新形势下的新观念,即要求并习惯于避孕和节育。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作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也不愿再在家庭男权权威的专横下愣懵懂懂地虚度一生。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

——武汉大学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家庭伦理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017-12-0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载:“建初中,人有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贯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是时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陈留李充“遭母丧,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不仅没有被治罪,竟以“高行”被征为博士。由于以“孝”“义”复仇不罪,连锁复仇自然也增多起来,至和帝时,已增至“四五百科”。对于强宗豪右来说,亲族是显示力量、谋求经济、政治利益的工具,而对于一般族员来讲,虽要忍受各种族规的约束,但毕竟是获得了重要的保护者和代言人,血亲复仇的盛行成了维系宗族团结的重要凝固剂。复仇风也直接引向了统治阶级上层,如窦宪“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明帝时,韩纤曾经审判过实宪的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居然令人将他杀死,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永元九年,尚书张敏上书力陈《轻侮法》的种种危害,和帝下令废止《轻侮法》。

——摘编自曹金华《<轻侮法>与东汉的血亲复仇风》


材料二 为适应“新政”需要,清政府任命沈家本和伍廷芳为修律大臣,对旧律进行大规模的变通修订。1911年1月,《大清新刑律》正式颁布,体现了近代刑法的精神。传统刑法中礼是刑法的重要原则,《大清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的“八议”、“十恶”、请、减、赎等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与此同时,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现代刑法理论。《大清新刑律》还规定:“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在清律中,君臣、官民、士庶、良贱、男女、旗人及汉人之间犯罪在法律程序和定罪量刑上都有着极大区别。《大清新刑律》取消了特权的存在,基本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大清新刑律》反对酷刑,废除肉刑,确立了文明的刑罚体系。特别是将凌迟、枭首、戮尸寺酷刑废除,对于丑辱刑刺字全面取消。

——摘编自杨智平、黄国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刑法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轻侮法》产生的原因及其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新刑律》相对于《轻侮法》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其成因。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以及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017-10-1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植根于小农经济,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2017-10-02更新 | 831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0年高三新课标必修1专题一至专题三单元测试

10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017-10-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东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