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春秋以前,贵族有姓又有氏,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贵族成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百姓”也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贵族已经被百姓所取代B.宗法血缘制度逐渐崩溃
C.诸侯地位已高于周天子D.宗法观念影响已经消失
2 . 先秦早期,"父慈子孝"的思想屡见于典籍之中,到了战国末年,"父为子纲"的思想逐步掩盖了"父慈","父慈"观念隐而不见。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宗法观念逐渐形成B.宗法等级秩序日益松弛
C.战争动摇血缘亲疏D.政治变化影响亲情伦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西周时期,“忠”是依附于“孝”的,臣对君可称“孝”,君对臣也可称“慈”,到了战国时期,“忠”与“孝”逐渐分离,“忠”的观念得到了强化。这种变化反映当时
A.宗法制度逐渐崩溃B.亲情伦理逐渐淡化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道德水平急速下降
4 . 商代贵族女性因拥有大量田产受到商王尊重并拥有较为独立的地位和权力;而西周后期,女性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出现这个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B.宗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C.井田制度的逐步形成D.自然经济的初步确立
6 . 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宗主赵盾在晚年将宗主之位让给异母弟赵括,后来爆发了赵氏宗主之争的“下官之难”(赵氏孤儿事件),赵盾之孙赵武重新夺回了宗主之位。这反映出当时
A.大宗小宗常被人为改变B.社会剧烈变化礼崩乐坏
C.赵武是宗法制的捍卫者D.血缘关系退出政治舞台
7 . 西周时期,姓、氏分开,姓用来区分祖先,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以后,“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
A.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B.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
C.秦汉的统一推动姓氏的演变D.秦汉时期婚姻习俗有所改变
2019-12-28更新 | 250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2021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2)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2019-04-27更新 | 1173次组卷 | 49卷引用: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2019-01-30更新 | 2654次组卷 | 71卷引用: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家庭血缘观念的淡化
B.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
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D.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