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地方史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材料,读枣庄地区相关史志,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古之时,诸侯世国,大夫世家,其传系往往累世不绝……自羲轩以讫夏商,是为用士之天下,故禄秩皆延于世,而封建之制行。至周以稼穑开基,而农事始兴焉。降及嬴秦,开阡陌、务耕战,是为用农之天下。汉氏承之,故选举征辟皆起于乡,而封建之制废。”

——王宝田主修《峄县志》


(1)材料一中“封建之制”指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材料二尤民(18851916),字超凡,原名保诚,山东峄县台儿庄人。

1905年经丁惟汾介绍加入同盟会,积极联络同志,开展革命活动。

1911年,尤民在台儿庄设立了同盟会的革命机关部,并亲自到驻清江清军第十三协策应兵变,建立了一支5000人的革命队伍,后改编为改称陆军第39混成旅。

1912年,尤民至南京,与黄兴会谈。

1913年,孙中山发起第一次讨袁战争。尤民决定在东昌策动独立,举兵响应。

19165月,尤民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统筹直、鲁、晋三省军事。

19168月,尤民遭反动军阀张勋逮捕,英勇就义,年仅31岁。

——《台儿庄清真寺尤民烈士简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时期(1894年—1912年)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至少2个),并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1938316日,日军矶谷师团向滕县城发起猛攻,川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率部奋力抗击,激战3日,最后全师殉城,至为壮烈。18日,日军占领滕县城。同日,日军占领枣庄、韩庄。20日,日军占领峄县城。24日,日军开始攻击□□□,守备□□□的步兵三十一师在师长池峰城的率领下,以不可屈服的精神与日军拼刺肉搏,激烈巷战,死守阵地,15天内击退敌人八次进攻,双方伤亡惨重,尸遍街巷。日军第十联队的《战斗详报》称:“虽为敌人,睹其惨烈之状亦将为之感叹。”45日至15日中国军队全面反攻,给日军以重创。整个战役从314日开始至415日结束,历时33天,以日军溃败告终。中国投入兵力40万人,阻击日军七、八万人,消灭日军1万多人,中国军队伤亡2万余人,这次战役震惊国内外。

——《枣庄市志·大事记19001949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战役?这次战役中国方面的指挥官是谁?这次战役在抗战史中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四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建国之初,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召集之前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多由临时推举或各民主党派自行选派产生。

1950年,414日,峄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1年,516日,峄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4年,77日,峄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取代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

——《枣庄市志·大事记19501985


(4)依据材料四,试分析在参会代表的产生方式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更能体现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成就。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材料一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认识。
19-20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3 . 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2019-09-03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概括材料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成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的哪种制度?依据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天子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8 . 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几经调整变化,于今有重要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秦统一后对地方制度作了调整……从西汉建立到西汉末年,郡级政区总数增加到一百零三,统辖一千五百八十七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的管理幅度为十五个县,也算适宜。但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一百多个郡,幅度确实太大了。因此汉武帝在地方郡级政区设立了十三个刺史部,每部设刺史一人,检查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管理地方行政事务。一直到东汉末年,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席卷了整个北部中国,已非一群小小的郡太守所能镇压,朝廷才不得不改部为州,改刺史为州牧,授予兵权、财权和政权。这样一来,州就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两级行政区于是转化为三级制。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并概括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在地方管理上的调整及与前代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据材料二指出东汉改年地方制度的调整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9 .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效果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毅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019-06-18更新 | 6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019-06-0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