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在全国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就把巩固政权,尤其是对广大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作为首要任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大封诸侯这一举措尤为重要。周王室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以藩屏周”。在诸侯国内部,诸侯王再行分封。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独立。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法国封建等级中最高一级是国王,国王将土地分封给公爵、伯爵、侯爵、大主教、主教等高级封建主,高级封建主又将土地转封给子爵、男爵等下属,子爵、男爵再依次封给最低一级的骑士。土地封受后,封主与封臣结成领主与附庸的主从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体系,而处在金字塔之下的则是以农奴为主的广大依附农民。在封主与封臣结成主从关系后,封臣要对封主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仪式。领主与附庸之间互有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未履行其义务,臣属关系都可能破裂,或领主将采地没收,或附庸将土地转归更上一级领主,或者变为私有地。但是,由于采地的不断争夺、继承和分裂,二者的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法国封建主又奉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就会造成一个封建主有若干个领主的情况,即封建主乙是甲的附庸,可能又是甲的领主或丙的领主。复杂的关系使封建主之间难免出现争夺乃至混战。

——摘编自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初分封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法国的政治状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法两国分封的相同之处。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新的帝国体制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它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带有浓厚的实验色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至汉武帝时,终于完美地解决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三     元灭南宋后,版图辽阔。为管理这样广表的疆土,元朝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另外,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也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元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明清时期,在地方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并强化了科举制度。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的帝国体制”是什么?并简析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所采取的主要举措。
2021-05-01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自西周“宅兹中国”始,天下观、家国观、国家观在时代的波涛中不断涌现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有思以相洽,有义以相分,而国家之基定,争夺之祸泯焉。民之所求者,莫先于此矣。且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使天子、诸侯、大夫、士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反是,则谓之

——引自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材料二   中国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宫殿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宏大、最受重视的建筑。中国建筑史上营建宫殿的高潮有三次,分别出现在秦朝、隋唐和明清。唐朝都城长安的大明宫是隋唐时期宫殿建筑的代表作。大明宫明确分为外朝、内寝两大部分。外朝沿南北向轴线纵列三组宫殿,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日朝,紫宸殿为常朝,内廷建筑则较为自由。这种家国一体的建筑理念,在明清故宫以及清朝夏宫颐和园中都有充分体现。

——摘编自许结《中国文化史(插图本)》

材料三   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观。这一观念自先秦时期奠定之后影响深远。然而,天下观在其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却不得不每每面临诸多强大对手的挑战。因此,每当此时,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就有了一定的边界含义。不过,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边界出现于清朝。即当清朝面临沙俄这样从未接触过的具有全新文明的强大对手挑战时,近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才最终形成。换言之,只有在中国面临强大的对手,或者说其文明受阻于强敌时,天下观才转为国家观,有边无界的状态才得以消解。

——摘引自张文《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前言)》


(1)王国维对西周传统历史环境下“国”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仔细阅读材料一,用一句话归纳王国维眼中的周朝“所谓国家”的功能。结合所学,指出并简析体现这- -功能的制度及其这一制度对巩固西周统治的意义。(4 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唐都长安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并简述大明宫“家国一-体”的建筑理念分别在故宫及颐和园建筑布局中的体现。
(3)材料三作者认为,当清朝面临强大对手挑战时,近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才最终形成。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以康熙帝为例,说明当中国的“文明受阻于强敌”时,“有边无界会被消解”的具体史实及其意义。②以左宗棠为例,指出晚清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并概述晚清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与加强西北边疆管理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2021-06-2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商代,甚至更早。周文王联合周围的许多诸侯国和部族灭商建周。为了笼络前朝遗民,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商的统治中心区:为了防止叛乱发生,他分封的主要是同姓贵族。周统治者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诸侯有权将封地内的土地和居民再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同时,各诸侯必须服从、臣服于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在周天子需要时调集自己的军队供周天子差遣。这样以分封制为基础,周朝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材料二   春秋初期,秦、楚、晋等大国都已设有县。县最早设在这些大国的边境地区,诸侯往往在征战中灭掉一个小国,就在原来的行政区内设县。因此县是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地区,常常是国君到边境上处理军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也就是说这时的县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这些县里的贵族和"国人"都被编制成军队,军队的长官也就是县的长官,叫作"县尹",或者尊称为"县公",就是一个县军队的统帅。秦统一后,郡县制开始推行到全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川宝《探寻"封邦建国"到郡县制的演变的奥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时期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县”的特点,并简析春秋战国时期推行县制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
时间
跨度
距今
7000-5000
距今
6000-5000
距今
5300-4300
距今
4500-4000
距今
4200-3600
特色
文物
彩陶盆
玉龙
玉琮
蛋壳黑陶杯
铜镜
分布
范围
黄河中游辽河上游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黄河上游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宜侯夨簋

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三



里耶秦简

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

材料四


悬空寺三教殿,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殿阁内雕塑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至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材料五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皖南民居——徽商曾经辉煌的印记
(4)依据材料五,概述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多数的西周封建论者都把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看作是中国封建领主制形成的重要标志。例如,范文澜认为,西周的“天子、诸侯、采邑主都从分封里建立起自己的权力,形成了整套的统治体系”。王亚南把西周在灭商后逐渐选择和创制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划分等级和颁田制禄等一整套办法,概括地称为“封建制度”。

西周封建论者一般都认为,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把宗法制度看作是中国封建制的特点。范文澜说,西周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统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里都是存在的,它对贵族领主来说是一种加强统治的力量,对农夫来说也是一种组织力量……

——摘编自林甘泉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

材料二 秦国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封建社会的这一发展,意味着农民与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人身隶属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放松,或者说农奴制得到废除。

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道路,是用农民的尸骨铺平的。在覆灭六国的残酷的战争中,以及在后来无止境的土木徭役中,死亡的农民是不计其数的,农民用自己的鲜血刷红了阿房宫,但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一副新的枷锁、一套新的剥削制度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的赋税和徭役。因此,在农民看来,这不过是以暴易暴而已。

——摘编自翦伯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封建论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宗法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作者对秦统一中国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型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官者管也,是指国家职事人员;“同官为察",寮、僚相通,是指同署办事的官吏。在不同历史时期,官僚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经过以否定宗族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先后完成由宗族国家向封建专制国家的转变。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传统贵族世官制相对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据个人的能力、学识、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官僚成为独立的阶层。

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通过官僚进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再举出一个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例子,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的说明。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开展》

材料二   简单地说,秦汉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二级制,郡是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郡之长官管理一郡之军事、经济、文化和司法,其俸禄与中央九卿相当,为二千石,其地位也与九卿相等。县是低于郡的行政区,县之长官称为长或令,主要负责县内的赋税征收,兵源募集,政令及法令的推行,故县之长官也被称为“亲民之官”。郡的长官郡守(太守)、县的长官县令(长)都由国君直接任免,职位不能世袭,他们代表中央对地方行使统治权,遵循国家的法令,秉承国君的意旨行事。秦汉郡县制自创立以来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广,对秦汉乃至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泽伟、范楚平《秦汉郡县制对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到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9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直接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一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也就是小共同体当中。在这些小共同体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们剥夺。统治者的经济来源是自己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级给的工资。……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二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就是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把采取多种举措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作为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主要方略。

稳定边疆可谓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边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包括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的主要含义。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秦朝“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指出赵天麟奏议中认为行省制形成“审力之形”的核心观点,并概括元代行省制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边疆是国内与国际的联络带,是国内安全稳定的防护栏,司马迁曾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请以清朝为例,分别概述中央政府在“东南”和“西北”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意义。
②习近平说:“治国必治边”。写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而确立的重要制度及其主要内容,扼要说明该制度实行的意义。
2021-05-05更新 | 336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选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分封在当时称为封建,即分封土地、建立国家之意。据载周公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第……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在自己国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周朝的分封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中世纪初期,西欧社会可以说是一片混乱,当时的国王、大贵族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势不得不蓄养一批武装家丁。最初,这些主人是给家丁提供衣食装备,后来就赐给他们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就叫做封土,接受土地的这些人就叫做封臣,授予土地的主人就是封君,这样封君和封臣就形成了一种主从关系、隶属关系,双方互有权利和义务。封臣效忠封君,同时在自己的封地上握有各项大权,封君保护封臣,双方互有权利和义务,基于这种制度,整个西欧封建主阶级构成一个包含高低不同阶梯的等级集团。

——央视纪录片《世界历史100·西欧的封建社会》演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封建”的内容及作用。
(2)据材料一、二,分析两种制度的异同点。
2021-06-29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