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据此可知,行省
A.长官不受中书省的节制B.导致地方势力过于弱小
C.长官与周代诸侯相类似D.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
2 . 西汉建国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而兴起的军事首领和六国诸侯仍具有一定的实力,“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言论在社会广为流传;此外,相较于关中,关东的不可控因素众多,若将全部权力收归中央,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可知,该材料旨在说明
A.郡国并行制符合其现实需要B.分封制利于维护国家长久统一
C.未行分封制导致秦朝的灭亡D.中央集权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3 . 下表所示史料摘编自《汉书·高帝纪》。它们可以用来论证汉初
高帝五年故粤王无诸(越王勾践后裔),世奉粤……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
高帝十一年遗陆贾因立佗(赵佗,秦末南越国的建立者)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
高帝十一年诏封南武侯织(织,南海国的建立者,为百越部落人)为南海王。

A.中央集权日渐加强B.边地治理的灵活性
C.专制体系逐步完善D.对外政策的开放性
4 . 汉初裂土分封仍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不仅六国旧贵族、西汉元勋,就是一般的功臣也皆望封侯;而汉初的黄老思想是以“清静无为”为特征的,即承认既定事实而不加干预,与之相应的只能是郡国并行体制。这说明汉初
A.通过郡国并行制来笼络地方势力B.通过无为而治来维护政治稳定
C.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历史必然性D.极力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2021-09-26更新 | 826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宋代设路级地方行政建制,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司。时人评价说:“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是以事权归一而州县知所适从,民听不贰而词讼得以早决。”由此可知,宋代统治者旨在
A.分割相权,加强君权B.分权制衡,提高效率
C.事权归一,消除割据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021-09-26更新 | 595次组卷 | 2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如表是西汉皇帝巡幸赏赐情况,巡幸是封建社会皇帝对地方的视察及祭祀活动。西汉时皇帝巡幸武赐情况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皇帝的巡幸活动
文帝中元十五年上幸雍赦天下
武帝元鼎四年行幸雍,祠五睁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宣帝神爵元年行幸河东,祠后土赐天下勤事吏爵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虾、寡、孤、独、高年帛。所振货物勿收。行所过,毋出田租
元帝初元二年行幸甘泉,郊泰时赐云阳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咸帝永始四年行幸河东,祠后土赐吏民如云阳,行所过无田租

A.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B.旨在减轻百姓负担
C.体现了与民同乐思想D.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7 . 自魏晋以来,文献典籍中常称中央尚书台为“中台”或“内台”,出征时于其驻扎之地设立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自魏晋到隋唐,行台制度在行台的不断设置中发展出较为完整的形态;到金代时,曾两度设立行台。这可以用来说明
A.隋唐三省制基本确立并不断完善B.古代中央权力被地方逐步侵蚀
C.元朝行省制形成根植于政治传统D.魏晋以来中枢决策发生了异变
2021-09-17更新 | 47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汉代地方长官拥有自己选用部属的权力,儒生、文吏是其主体,长官通过辟召、给禄等媒介与之结成主从关系。到唐代前期,州县长官无权任用部属,任用之权全部集中于吏部。这反映出,唐代前期与汉代相比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B.官僚队伍不断壮大
C.官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D.选官制度逐步完善
9 . 据史载,忽必烈重新部署军事计划,出兵围攻南宋军事重镇襄阳,“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以参知政事阿里行中书省事”。围攻主帅均加授行省参知政事。这表明设置河南行省
A.成为元统一全国的转折点B.凸显特定军事斗争的需要
C.促使地方官制发生了调整D.加大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在州县之上再设置一级地方政府一路,它随即成为州县之上的准高层政区。两宋的路是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并立的监司或监察区。到金朝,路已不再是监司或监察区,而是正规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金朝的路官府也不再是若干司使并立,而是兼领军民的路总管府统辖。元代的路在总管府统辖方面沿袭金制,又融入蒙古旧俗,且演化成单纯的民官。元朝全国路总数一度达到185个,还出现了与路权限相近的61个直隶省部之州和22个直隶行省。但路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地位,却因行省及宣.慰司的制度而丧失。后来,路一级官府膨胀,其数量居然接近其下属州的数量,而且,路总管府上压行省、宣慰司,下逼直隶省部之州和一般州府,其在地方行政区划中的地位,随之急剧下降。及明初,朱元璋正式废路,以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

——捕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述及特色新探》

材料二 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所谓羁縻政策,就是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州县区划,一般不呈报户籍,不承担贡赋。忽必烈定都开平和燕京以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边疆性质逐渐凸显。尤其是岭北、辽阳和甘肃三行省及若干宣慰司的相继建立,意味着元朝廷首次实施了对漠北、东北和西北边疆的直接或较直接的治理。蒙古统治者将汉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地一概当作被征服地区,而与中原王朝将边疆地区视作蛮夷之地的传统观念截然不同。基于这一新理念,元廷既因俗设“上官”而治,又通过宣政院、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比较固定的缴税和贡献,强制征调土官土军等。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以来“路”的发展变化,并概括”路”这一地方行政机构被废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边疆治理与唐宋等朝代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