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汉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A.贯彻了“推恩令”政策B.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稳定了汉初边境形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
A.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2022-05-25更新 | 1695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为西汉时受封诸侯统计概况。据此可推知
封诸王之子封功臣封外戚
高帝3137
文帝14103
景帝7184
武帝178759
昭帝1186
宣帝631120
元帝48120
成帝43510
哀帝913
平帝2722
A.分封制是西汉立国之本B.汉初异姓诸侯是分封的主体
C.西汉后期政治趋于腐败D.武帝时诸侯势力进一步壮大
2022-05-21更新 | 544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元代行省以下的路、府、州各级政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尹、知府外,还设达鲁花赤一名。达鲁花赤是蒙语,意为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代表中央驻扎地方。达鲁花赤的设立
A.完善了元朝的监察体系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D.削弱了门阀势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西汉初年,高帝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各诸侯国建立宗庙祭祀。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汉元帝下诏指出各诸侯国“久遵而不定,令疏远卑贱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朕甚惧焉”,故罢郡国宗庙。西汉郡国宗庙的兴废从本质上说明
A.礼制兴革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B.统治者通过祭祀神化家族权威
C.政体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D.西汉王国势力的扩张威胁中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图所示,汉武帝在公元前119年,迁徙数十万贫民到新秦中地区垦荒,不但恢复了秦始皇时期的农业开垦规模,还把农牧区分界推进到有史以来最北线。这一政策有利于

A.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B.抑制土地兼并
C.扩大西汉王朝统治区域D.“推恩令”的推行
2022-05-14更新 | 479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汉文帝在位时,地方官员不可频繁调动,有的官员因为长期在一地做官,甚至把姓氏都改换成他所做的官职。汉文帝这一举措
A.保证了政策相对的稳定性B.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C.抑制了地方官员的积极性D.埋下了七国之乱的隐患
8 . "汉代郡治被视为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楷模。郡太守作为替皇帝巡守一方的大吏,上与皇帝剖符(虎符、竹使符,各执其半),有专断之威、典兵之权,下得自置吏属,行刑赏之格,管理可谓是无所不包,活脱脱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材料意在说明
A.郡治制度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B.中央和地方在权力分配上实现平衡
C.地方权力过大埋下政治危机的隐患D.郡国并行体制完全被郡县体制取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宋朝开始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异质文化的冲击,在元朝处于王纲解纽与重建的状态,这从元杂剧中人们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并且常常成功的现象中就可看出。明初,有官员向朱元璋建言禁止“元氏旧俗”“以厚风化”,得到朱元璋赞同。这些现象主要说明元朝
A.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尚未确立B.戏剧社会教化的作用式微
C.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相对开放性D.理学日趋僵化导致纲常不正
10 . 黄帝传说

材料一 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源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

孔子曰:“黄帝者……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大戴礼记五帝德》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使百姓保持质朴本真之心),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庄子大宗师篇》

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

——《商君书画策》


(1)阅读材料一,比较诸子笔下黄帝形象的异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状况,说明异同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汉武帝初年,汾阴巫锦掘地获一古鼎,群臣以“太帝兴神鼎一”、“黄帝作宝鼎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相贺。公孙卿认定武帝所获之鼎即黄帝之鼎,视该鼎为天子“受命而帝”的天降祥瑞。武帝遂供鼎于帝廷。元封元年,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太初元年,汉武帝采纳臣僚建议,认为黄帝主土德,位居中央,“五行莫贵于土”,“五行莫贵于黄”,定汉以“土德”受命,“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

——摘编自邓乐群《秦汉时期炎黄崇拜的神人转换》、张茂泽《黄帝与黄帝祭祀》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推崇黄帝的目的。
2022-03-29更新 | 498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线上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