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材料中的“它”指的选官制度是
学者内容
徐中约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它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21-02-1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有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2016-11-27更新 | 266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卷
2022高三上·上海·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梁启超的文明史观。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受到时势的影响。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

材料一   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年十八偕入京师(考进士)……。下第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寰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

——梁启超《三十自述》

材料二   窃顷者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人不自保,皇上临轩发叹,天下扼腕殷忧,皆以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年)

材料三   去国以来……思想为之一变。……科举非恶制也,……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四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泰西格致性理之学,源于希腊;法律政治之学,源于罗马。欧洲诸国各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举国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文明之效,极于今日。

材料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游历欧洲,偶遇美国著名记者赛蒙氏。赛氏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需要中国文明的救拨。梁氏指出很多西方人抱有此种心理,在《欧洲心影录》中写道:

(近代欧洲)因为解放的结果,种种学说都是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从两极分头发展,愈发得速,愈冲突得剧。消灭是消灭不了,调和是调和不来,种种怀疑,种种失望都是为此。他们有句话,叫做“世纪末”……这句话的意味从广义解释,就是世界末日,文明灭绝的时候快到了。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影响梁启超青少年时代成长的主要因素。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梁启超对科举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格致性理之学”和“法律政治之学”分别指什么?
(4)从材料四到材料五,梁启超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你认为梁启超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2-09-0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9月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2
简答题 | 较易(0.85) |
4 . 分析科举制度持续运行千年之久的原因。
2022-02-11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等级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科举的兴废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北宋)国初取进士,循唐故事,每岁多不过三十人。太宗初即位,天下已定,有意于修文……特取一百九十人,自唐以来未之有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三·举士》

材料三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清)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材料一中唐太宗“喜”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2)结合所学,分析出现材料二状况的原因。
(3)概况材料三的主要主张。
(4)综合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兴废的看法。
2021-02-17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科举制

科举制被西方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千年科举探幽》,下面材料均出自《千年科举探幽》解说词。

材料一 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这一制度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持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材料二 1793年玛嘎尔尼作为第一个英国使节访问中国时,在他列出的一长串考察清单中就包含有中国的科举制。随后不久,西方一些国家纷纷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先进的文官选拔制度陆续引入。……很多的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西传,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世界的贡献。

材料三 2006年在韩国首尔举行了一个庄重的仪式,在夕日皇宫的勤政殿前,几百人身着朝鲜民族服装,再现了当年科举考试的盛况。……今天的韩国人正是通过这种纪念活动,来表达他们对科举制度的尊重和反思。


问题:
(1)隋唐科举制创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材料三中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先进的文官选拔制度陆续引入” 和韩国人“对科举制度的尊重”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共357名)


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辽   金 元     明  清     合计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120
河南 15  0  16   0  0  1  2    2  1        37
河北 11  1   0   0  4  5  2    3  3        29
山东  3  3   9   0  1  4  1   4  5        30
山西  4  1   2   0  0  0  3   0  0        10
陕西  4  1   1   0  0  0  0   2  1          9
甘肃  3  0   0   0  0  0  0   0  0          3
黑龙江 0  0   0   0  0  1  0    0  0          1
辽宁  0  0   0   0  1  0  0   0  0          1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237
江苏  7  1   4   4  0  0  0  17  27       60
浙江  0  0   2  11  0  0  1  20  20       54
福建  0  2   7  11  0  0  0  10  3        33
江西  2  1   3   3  0  0  0  18  2        29
安徽  1  2   2   2  0  0  1   6  7        21
四川  4  1   5   1  0  0  0    1  1        13
广东  0  1   1   0  0  0  0   3  1          6
广西  2  1   0   0  0  0  0    0  2          5
湖南  1  1   0   1  0  0  0    0  1          4
湖北  1  0   0   4  0  0  0    2  3        1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2          2
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357
(注: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

——摘自《中国科举史话》


⑴分析表格中都反映了哪些主要的历史现象?数据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表格所反映出来的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0-02-10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时的礼部尚书沈既济:“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唐朝杜佑《通典》卷十八

材料二: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甚至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成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沈既济和顾炎武对科举制的评价有何不同?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2020-03-0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2016-11-15更新 | 159次组卷 | 19卷引用: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