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2018-02-04更新 | 409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

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二   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

——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

材料三   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嬗变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
2022-02-1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巍山彝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德才兼备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
2021-10-23更新 | 291次组卷 | 59卷引用: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统计,在公元1050年左右,宋代有科举出身背景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0.035%,而至110年左右,这一比例上升至约0.1%。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A.社会教育的发展极为缓慢B.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提高
C.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的功能D.科举制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2021-01-10更新 | 468次组卷 | 14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东汉孝廉中,家世资料可考的有265位,他们的身份背景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当时
A.选官标准发生深刻变化B.不注重官员的政治才能
C.中央集权呈现衰落趋势D.选官制度容易固化阶层
2019-12-01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是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土人进入政坛,甚至官居高位,时人将这种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阀阅”。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D.宋朝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2019-12-0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7 . 清穿剧(以清朝为背景,现代人穿越到清朝发生的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政府张榜公布科考结果
B.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
C.军机大臣奉旨跪见皇上
D.地方大员向朝廷密折奏事
8 .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程朱理学提供了思想源泉                      ④民族交融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代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科举取士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制度,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实行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选拔标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文帝废除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