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史书对某一制度记载道:“四科取士,一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明达法令……四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制度
A.为选拔世族子弟而设立B.考选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封闭
C.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速D.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2022-05-18更新 | 373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蓝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2021-09-26更新 | 1141次组卷 | 47卷引用:福建省三明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第二学期阶段(1)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一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2021-09-30更新 | 728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代科举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考生还要向礼部或达官贵人投献自己的代表作,称为“投卷”。杜牧把《阿房宫赋》投给太学博士吴武陵,由其推荐给东都试官,最终以第五名中举。这体现了唐代科举制
A.兼顾文化水平和行政能力B.受到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
C.基本杜绝了高分低能现象D.没有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2021-05-09更新 | 1058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
B.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
C.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
2019-05-27更新 | 1692次组卷 | 20卷引用:福建省长乐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2019-01-30更新 | 2080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福建卷)
8 . 有学者说:"晚唐寒人虽有上达,然其势力尚未足与旧族相抗,政治上之核心人物,仍多出身于阀阅。”可见,晚唐时期
A.科举取士制度较为成熟B.门阀政治的基础坚固
C.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威胁D.社会向学风气未普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魏晋时期,“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交由中央的司徒进行复核,再由吏部尚书根据需要和人才的条件,授以不同的官职。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监察体系基本确立B.选官程序趋于严密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统治基础逐渐扩大
10 . 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时间主要制度
西周到春秋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世官制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举荐、军功授爵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220381九品中正制
隋一清5811912科举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
(3)简要说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