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科举取士情况简表

科举取士人数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代的3.4倍。
进士出身背景据《宝佑四年登科录》所载,仅该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出身的417人。
担任高官比例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不由科举而任宰相者,仅有3人。
进士及第方式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

——据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等

材料二   一方面承负沉重的外部压力,一方面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稳定至上”始终是赵宋王朝内政措置的目标。外部压力当前,宋代的军力不振,一直被人诟病:“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

——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的立国特色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1905年间,《申报》刊载了关于科举革废的不同态度:

“各国之所以谋我者,于政治上、生计上,各有专科之学问间以应付,而我独恃隋唐时虚娇无用之人才与之决胜,论其现在,正如人用汽船,而我用帆船,人用火车,我用驴车……是停罢科举实为当今第一救亡之大计矣。”科举所得人才虽不若学堂之深通各种学术,但也不失为取才之一条道路。历史上科举得才比比皆是,“自唐宋以迄今日,名臣硕辅功业彪炳者多出其中,本朝胡、曾、骆、左、李诸公,经济文章卓卓可传,而究其进身之阶,亦皆由于科举。”不像学堂学生,言必曰“平权”“自由”“革命”,心术愈坏,邪说横行。将来学业告成,如何事君?

“虽然科举固有弊,而学堂亦未尝无弊。科举之弊在于泥古不化,平日只以制艺小楷为生活,一若舍此别无经猷”,学堂“更杂糅适以长,少年浮躁凌競之风”。当今之计,“当以科举与学堂合而为一,少年子弟必先肄业学堂,俟得有卒业文凭始准持以应试”。

——摘编自史善庆《社会舆论与科举革废——以<申报>话语为例》

材料二   表:《申报》中有关科举革废的意见表达形式统计表

年份摺稿或章程论说新闻报道广告总计
190141393234146
190275389427234
190328276339157
19041066521102
190582138976

——摘编自吕艳婷《清末<申报>对科举革废的意见立场研究(19011905)》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关于科举革废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科举制革废’的讨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有家教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

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找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

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首长辟署,在幕府作僚吏,而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科举制变化。
2020-11-24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21-22高二下·四川南充·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元姚燧评述:“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值宿宫禁担任警卫),一由儒(校官及品者提举),一由吏”。选举制还规定:蒙古人、色目人考两场;汉人、南人考三场。发榜时蒙古人、色目人在右榜;汉人、南人在左榜。这反映出元代(     
A.轻视科举且有民族歧视色彩B.选官原则公平公正
C.考试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D.科举为主宿卫为辅
2022-08-01更新 | 193次组卷 | 3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山东专用)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科举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途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隋书·刘炫传》

材料四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

——高中历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五   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管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8-30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专用-卷02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   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_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


材料二   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类别引文
富儿更替做经济谣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谣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政治谣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社会谣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19-12-05更新 | 248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东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它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佩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儒林外史》“大醇小疵”。《儒林外史》全书故事情节描写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形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同时这部书还入木三分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如范进中举后士绅官员弹冠相庆、奉承巴结,这样的思想的内容,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书中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及出色的讽刺手法,使这部书在艺术上也获得巨大的成功。


结合《儒林外史》的艺术价值和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其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评析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该小说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力求准确客观)
2019-04-2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材料二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西方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考试将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的“殿试”,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手段,更为完善和科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隋朝到清末科举制度兴盛和废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举制对英国的影响及西方在选官制度方面的新发展。

2019-05-2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山东省菏泽市部分重点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A卷)历史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全面;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