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唐代选官制度中有“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原则,科举制下所授官职一般不高,进士甲第不过九品,但宰相等高级官吏出身科举的比例逐渐增大。据此可知,唐代
A.完善了隋代科举取士制度B.科举制局限性已经显现
C.高级官吏由世家大族掌控D.重视官员基层实践能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汉末年,一些门阀世族左右了乡闾舆论,使察举制滋生出种种腐败现象,黄初元年(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员兼任原籍地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散处于本州、郡、县贤才异能之士,供吏部选官参考。据此可知,曹魏时的选官
A.有助于抑制门阀世族势力扩张B.放弃了注重才德的作法
C.改变了察举制封闭推荐的体制D.壮大了地方分裂的力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代察举制在选宫中设有“尤异”和“治剧”两科,对官吏中政绩突出者和能够处理繁重难办事务的官吏给予特别的荐举提拔。这表明,汉代
A.建立了官吏奖惩的有效机制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重视激发官吏理政的积极性D.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有历史学者写道:“经济力的扩张,使得教育和财富相当普及。社会、经济的成长,使得参加政治结构的层次的候选人来自各方,不再是二十万人选一个代表,也不再是三分之一贵族、三分之二普通人了,官员几乎都是在考试制度里登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C.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D.地区间发展存在一一定不平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22-03-15更新 | 151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高一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据统计,唐代政府放榜总数为266榜,取士总数为6603人,年均取士为23人;而两宋时期放榜总数为130榜,取士总数为110000人左右,年均取士340人。相比于唐代,两宋
A.统治时间更为长久B.读书人素质比较高
C.统治疆域不断扩大D.治国理念有所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宋代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按各省分配名额,分别录取的方法。政府的一做法
A.体现了选官程序的公平公正B.造成文官队伍人数增多
C.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D.有利于笼络北方的士人
2022-03-09更新 | 35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一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士族的衰微和十国割据战争进入尾声,宋太宗登基后在沿袭唐朝科举的同时,开始大幅度增加录取名额,使及第者在官职升迁上更受优宠。他首创锁院和糊名两制,并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颁布诏令云:“朝廷比较,设贡举以待贤材。……自今贡举人内有曾为僧道者,并须禁断。”进士科考题多为《主圣臣赞诗》《二仪合德诗》等,且多出自儒家经典论著中。赵宋代周而起,除重建国家制度等要务以外,弘扬士德、改变士风也是当务之急。太宗变革科举制度,使之成为改变士风的重要手段,“以儒立国”之气象昭然显现。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   辽朝取得燕云十六州后,于会同元年(938年)效仿唐朝,率先在当地实行科举取士。对儒家文化深感兴趣的辽圣宗,于统和六年(988年)遍设府州县学的同时,将科举制推向辽朝全境,并把贡院从南京(今北京)迁至上京临潢府,管理范围也扩至辽朝全境。统治者担心让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会影响契丹族历来强调的尚武骑射精神,故从设立科举之初就严禁契丹族士子以及辽朝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较深的渤海族粟末革末鞨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因此,虽辽朝拓展了科举取士的地域范围,但是科举并未成为辽朝大多数少数民族士子入住的途径,进士在官僚阶层中所占的比重是有限的。正如有学者称:“在《辽史》中有传或有附传的人,共计272人,其中出身进士者仅22人。”

——摘编自李兵《辽金元科举制度的创新及其政治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太宗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代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