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2021-11-01更新 | 201次组卷 | 39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2 .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士占18%。这说明(     
A.隋唐时期的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B.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C.隋唐时期的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时期,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2022-11-26更新 | 905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读下表,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4%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2022·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元代实行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过渡到明、清,不断走向完备、成熟以至僵化的一个转折点。当然,与此相适应的是,自元以后,科举取士的弊端也就暴露得越来越明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蒙古统治集团里,进身为官的途径多种多样,科举选士授官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条途径罢了。元代科举制度是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一个多世纪以后,在元世祖即位五十四年、建国号为元四十三年以后,才正式开科取士,实施的时间不过五十余年,其中在元顺帝时还有七年“诏罢科举”。据史料统计,元代通过科举选拔的官吏只占元代文官总数的百分之二强,数量微乎其微,所以科举在元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远不如其他封建王朝。

元代的科举只设进士一科,而元以前的唐代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还有俊士、一史、三史、三传、开元礼、道举、童子举和弘文崇文生等不定期举行的开考科目。元代科举对应试对象的资格,规定的不如其他封建王朝那么严格,显得较为宽松,除蒙古族、汉族知识分子外,西域、中亚各少数民族即色目人中的知识分子,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元廷依其归附的先后,将他们划归为汉人或南人的范围内)的知识分子,都可参加科举考试。明、清王朝开科取士,大体上采用的仍是元仁宗皇庆年间所制定的科举制度及其实施办法,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充实和完善罢了,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科举制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元代科举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2-05-23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河北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对史书记载进行统计发现,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以血缘门第为选拔标准
C.提升了官员的文化水平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据学者统计,从《晋书》到《唐书》等官修正史,《列传》中大量记载了家族谱系,而《宋史》以后历代正史的《列传》部分,多为高级官僚的履历书,少有家族的叙述。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察举制的实行B.南北分卷制度C.科举制的完善D.重文轻武的风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
A.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
B.社会发展严重倒退
C.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选官制度亟需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有特色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是“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特点?   
(3)选官制度是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当时的社会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请先诣公府,诸生试(考试)家法(经术),文吏课(考试)笺奏(章奏一类),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才学出众)异行(优异的品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杜佑《通典》卷十三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10 . 下表为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统计。对其分析合理的是
朝代年数榜数取士总数年均取士(进士)
290266660323
320130正奏名42588+314
特奏名50352
98161139(左右榜)12
277932462489
26811426888100

A.唐代科举制度初创取士较少B.宋代取士最多门第观念淡化
C.元代左右榜体现了公平竞争D.明清八股取士推动文化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