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选官方式呈现多样
C.士族大家垄断仕途
D.科举制兼顾各阶层
2018-11-28更新 | 104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四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冗官”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古代中国较好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的这种对接是通过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2018-11-05更新 | 57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6届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对《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明代部分的进士阶层按户籍分布进行了统计,民籍16767人占6.39%,民籍以外占33.60%,后者中含军籍占22.54%,匠、厨、马船占3.34%,灶、盐占1.46%,官籍占3.73%。这表明明代
A.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
B.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开放
C.四民平等观念已形成
D.选官制度与方式多样化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始于隋,成于唐”,衰亡于明清。作为封建社会中人才录用的典范,科举制度使古代中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唐朝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诗赋、词章,策论即时务等。北宋王安石取消制举、明经等科,仅存进士一科,学校作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明代“科举必由学校”,评价标准就一遵于“朱子学”,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考试程序

材料二 1689年,葡萄牙来华传教士撰文介绍,中国人所获三种科名含义与西方的博士、项士和学士相当,并称其为培养“统治艺术和优良举止的方法”。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科举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已为知识界所熟知。19世纪中叶之前,英、美等国政坛均实行“政党分赃”,即一般由执政党根据录用对象的政治立场、政治忠诚和经济支持来决定官员取舍。于接照单一政治标准的选官制存在明显不足,英国于1853年率先进行官制改革,效仿科举制,但考试试题均为量学、法律、国际关系等与各种文官职位密切相关的学科学问。英国所建立的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考选制”,开启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变革之先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确立现代文官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海峰《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科举制推行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在19世纪中期以后被西方国家接受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西传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这一存续了1300多年的制度的被废除,给晚清政局带来的直接政治影响是
A.使中国精英阶层的思想得到解放
B.使中国精英阶层向现代文明靠拢
C.使清政府完全失去了对精英阶层的控制
D.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的开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人徐有贞指出:“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宋人才盛过汉唐的基础是
A.理学的构建和普及
B.士大夫文化的深刻影响
C.市民文化的广泛普及
D.教育体系的新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为官入仕主要通过科举来实现,即所谓“仕无他歧,强由科试”。这样,科场就成为无数士子终身孜孜以求的名利场,而由科举入仕的各级官员则成为官场名利的角逐者。材料意在说明科举制
A.氏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
B.士子们只能通过科举入仕
C.改变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
D.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
10 . 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他对史书中的隐讳,通常持批评态度。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编修的。据此可知
A.《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
B.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
D.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