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6-11-27更新 | 420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练手热身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分地录取”办法,分南、北、中卷录取,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西南地区)占10%,但名次高低不受地域限制。这主要是因为(  )
A.科举制的推广B.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增进
C.皇权的加强D.南方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016-11-27更新 | 718次组卷 | 5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其中“其弊”是指(     
A.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B.八股盛而《六经》微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二十四孝·江革负母》载:“汉江革……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举孝廉,迁谏议大夫。”材料反映出江革“迁谏议大夫”主要是因为其
A.为儒家弟子B.德才兼备
C.行为符合当时的选官标准D.荫袭父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有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2016-11-27更新 | 266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不易选拔人才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加强了对官吏选拔的控制,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指出:“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评价的是
A.察举制维护了特权等级利益
B.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D.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