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1-04-22更新 | 479次组卷 | 46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察举制弊端暴露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C.王氏为上品家族D.君权遭到剥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史料记载,隋唐以后科举由朝廷直接掌握,授予举子功名官职。由于在功名仕宦方面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显贵人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这可以佐证,隋唐以后
A.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平等性日益突出
C.血缘贵族特权已被取缔D.士人的政治沉浮比较普遍
4 .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B.算缗令C.察举制D.告缗令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道理,明经以墨义,考试不本儒术,选人以书判殿,最不尊人物
③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
6 . 2013年11月,复旦大学经过DNA检测和历史考证,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人,也不是名门夏侯氏后裔,相关史料和文件中所描述的曹操身世应只是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而进行的杜撰行为。材料中“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是指
A.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B.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C.出身门第决定了政治前途D.孝廉是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新唐书》中记载:“(卢商)早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证明唐代科举制
A.体现九品官人法的原则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
2017-02-17更新 | 153次组卷 | 17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为官入仕主要通过科举来实现,即所谓“仕无他歧,强由科试”。这样,科场就成为无数士子终身孜孜以求的名利场,而由科举入仕的各级官员则成为官场名利的角逐者。材料意在说明科举制
A.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
C.有利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D.实现了古代人才的优化配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