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品行——门第族望——考试成绩
B.军功——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门第声望——军功——品行——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品行——门第族望——军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制指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下列有关察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C.推动贵族政治的的彻底终结D.是两汉时期唯一的选官方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
A.郡国注重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
C.选官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最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B.学优则仕C.公平竞争D.以德治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021-04-14更新 | 1903次组卷 | 29卷引用: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
A.九品中正制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B.九品中正制的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
C.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D.察举制的选拔机制已经日臻完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代婚俗中流行“陪门财”观念,即新贵与旧门攀亲,门望不够要花巨额钱财;而宋代则“婚姻不问阀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成为士人的美好愿望。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门第观念已经消逝B.女性地位得到提高
C.社会风气自由开放D.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10 . 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2020-03-17更新 | 896次组卷 | 3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