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 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宋朝这一传统
A.保证了宋王朝的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
2020-05-08更新 | 204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遭某节度使刺杀,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第一个上书鸣冤,请求严惩凶手,但白居易此举触犯“非谏官,不应先于谏官言事”的条令,被贬为江州司马。此事主要说明当时
A.中央与藩镇矛盾难以调和B.宰相地位受到威胁
C.皇帝与太子之间矛盾突出D.谏议制度职权分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有一条官场潜规则,“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C.便于把权力装进笼子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2021-08-22更新 | 140次组卷 | 94卷引用: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B.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D.司法制度走向近代化
2020-12-15更新 | 122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的根本目的是
A.削弱国王势力
B.整肃地方吏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监察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A.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B.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
C.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D.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孙中山说:“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的谏议大夫和清朝的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
A.削弱了皇权
B.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
C.杜绝了腐败
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B.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反映了汉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据此可知,汉代
时期措施
“文景之治”时期丞相的属吏丞相史出刺(监察)地方,诏令中要求丞相特别关注郡县吏治
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即十三个监察区,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是特设于最高行政长官机构中的专职监察官,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
A.汉承秦制下的稳定性B.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
C.刺史掌握地方大权D.监察体系趋向职业化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