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千年来的“宰相制度”,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而产生,中国宰相制度在不同朝代都具有其特殊性,但它们相继而变却有一定的趋势。“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推动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强化,由君主集权发展到君主专制,最终推向了君主独裁。同时,“军相制度”的演变,从形成到最后废除,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发展到最后的衰落过程。

——黄龙霄《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9-11-2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都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折射出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C.监察官选任和选官制度保持同步
D.对当今健全监察制度有重要借鉴
4 . 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2019-11-19更新 | 759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 古代帝王正是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认识到监察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预防和惩治权贵官僚的恣肆贪婪、削弱和牵制对中央政权不利的地方势力、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高度重视监察的改革和完善,把御史台(后为都察院)的地位,提升到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的位置。极端君主制的发展,促使监察机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逐渐从一个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监察机关,跃升为独立的、极具权威性的监察机构,职权不断扩大,以至于无所不监,无所不察,保证了监察的整体、有序和监察效能的发挥。监察机构对权力的制衡作用,有利于约束官吏的不法行为,督促各级官吏恪尽职守,澄清吏治,提高政务效率。所以在清末“仿行宪政”进行官制改革时,明确肯定了以监察院制衡内阁,最终保留了都察院的建制,只是裁撤了都察院的员额。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帝王重视监察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机关发展的趋势及启示。
2019-11-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主要目的。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2)从秦始皇开始,为加强君主专制,必然会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那么中国古代秦朝、汉朝、宋朝对官员监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此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有何特点?

材料三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3)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策机制产生的影响。
(4)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但权力的集中又容易导致专制,以近代美国和英国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们分别是如何达到中央集权,又避免了专制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以前,谏官劝谏的对象是皇帝,御史台、御史弹劾的对象则为官员,谏诤对事,弹劾对人。而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则规定谏官的职责可以同掌讽喻规谏,谏官有权监督大臣。此后,谏官的主要对象则改为官员,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据此可知,宋代
A.监察机构日益多元
B.吏治腐败问题较严重
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规范官员的选择方式
8 . 汉代御史大夫下属的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朝时专责监督皇帝的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专门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专制皇权趋向强化
D.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2019-06-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西汉汉宣帝时期,冀州刺史张敞“既到部,而广川王国群辈不道,贼连发,不得。敞以耳目发起贼名区处,谋诛渠帅。”孙宝做益州刺史时,“亲入山谷,谕告群盗,本非造意,渠率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这表明西汉刺史
A.主要行使监察地方官员的职权
B.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C.监察的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
D.有从监察官向地方官转化的趋势
2019-04-1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明朝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明清时期还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疏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监察制度对当今监察工作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