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条下注云:“旧,弹奏,皇帝视事日,御史奏之。自景龙(唐中宗年号)三年以来,皆先进状,听进止;许则奏之,不许则止。”这一变化表明唐朝
A.御史制度如同虚设
B.官员奏事弹劾渠道受阻
C.御史职能发生变化
D.御史滥权问题非常严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谏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
A.加强谏官独立监察的权力
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
D.有效地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3 . 汉初,刺史本是丞相派出的监察人员,“丞相初置史吏十五人……九人出督州为刺史”(《汉旧仪》)。汉武帝时,废除丞相委任刺史的惯例,“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书武帝纪》),由皇帝直接派刺史监察郡国。这一变化表明
A.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完善
B.皇权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C.中央监察权日益走向独立
D.王国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负责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还有地方郡国的二千石官员。这一变化体现出
A.汉武帝有效地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B.王国割据问题依然存在
C.地方官员完全受制于刺史
D.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5 .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设监州,与知州平列,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但同时,英国又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监州的设置针对什么问题,反映北宋什么政治趋向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分析其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权力运行的认识。
2019-09-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
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
B.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
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
D.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既掌握监察之权,又担任副丞相,东汉初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独立行使监察职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监察体系的渐趋成熟
B.监察机构权力的扩大
C.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
D.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2018-11-3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汉武帝设立刺史以监察地方郡国守相等官吏,但不得“干预庶政”;东汉中期,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这一变化说明当时刺史
A.严重威胁中央政府
B.逐渐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C.导致国家走向分裂
D.失去监察地方长官的权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谏官是中国古代专门谏诤和讽议皇帝言行的官员。唐代的谏官属于门下省,他们随从宰相身旁,称“谏议大夫”“拾遗”“补阀”等。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议机构一谏垣,且谏官不准由宰相荐举任用,谏垣逐渐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形势。这一变化说明
A.谏官是对宰相负责的行政官员
B.谏议机构与政府分权制衡
C.谏官有利于提高了宰相的权威
D.宋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獬豸是传说中的上古神兽,能辨曲直,能识善恶忠奸、遇奸邪则触之,令犯法者不寒而栗。早期獬豸是“独角羊”形象,羊与善、善与法是紧密相连的,其温顺善良的外形,实则承载着华夏民族公平、正义的诉求。秦汉以来,獬豸造型逐渐脱离早期温顺的形象,与狮、虎及豹等凶猛动物最凶狠的一面结合,形成更加严酷、凶悍的新獬豸形象。经过秦汉时期的加工改造,獬豸在古代法文化中的地位趋于稳固,并在历代司法领域均有表现。从秦初到清末,獬豸一直是法官、监察官的重要标志。秦代“侍御史冠獬豸冠”。唐时期,御史台官员“或戴豸以触邪,或竖鹖以表武”。明清都察院左都御史至监察御史等司法官一律戴獬豸冠。这种法文化形态一直影响到现代检察官、法官、律师等的服装,成为世界法制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摘编自霍志军《獬豸形象的文化意蕴》

材料二: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从日本、德国引进大陆法系的黑袍式法服。民国建立后,政府引进的法袍用玄色绸布制作,在白色的缂带后面衬以略宽的乌黑的章绒。这象征法官要明辨是非、分清皂白。法袍无领,领口处呈圆形,寓司法独立、法力通天之意。从正面看,整件法袍没有任何皱褶和赘物,给人简洁明快的感觉,体现了中华法统的尊严。

——摘编自尚鑫《法官服饰的法理透析》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獬豸形象内涵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司法服饰的特点,并指出这种变化影响。
2019-03-27更新 | 175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