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主要目的。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2)从秦始皇开始,为加强君主专制,必然会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那么中国古代秦朝、汉朝、宋朝对官员监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此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有何特点?

材料三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3)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策机制产生的影响。
(4)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但权力的集中又容易导致专制,以近代美国和英国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们分别是如何达到中央集权,又避免了专制的?

2 . 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2019-11-19更新 | 759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我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防止地方官员发展地方势力的是
①汉代刺史制度
②唐代的三省六部
③元代的省官互迁
④清代的密折奏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9-01-2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执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


材料二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采纳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委御史台有“鞠(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四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于秦汉并不断地被强化。宋代不仅中央御史台直属皇帝,地方的监司和通判也直隶皇帝。明代的都察院和六科(派驻其他部门的监察机构)都归皇帝直接领导。清代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监察官的考选、差遣、内升以及外转都由皇帝说了算。清初编纂的《钦定台规》明确说,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摘编自修晓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个基本特点》


(1)材料一中的制度由哪位皇帝设立?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巡视制度的特点和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腐败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中国几千年的监察制度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出巡官员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汉代刺史的秩位只有六百石,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他们代表皇帝行使监察权,能够“以小监大”“以卑督尊”。汉武帝时的刺史,每年8月下去巡察,年底结束,有4个月的工作时间。唐代监察御史出巡时间可达半年之久。明代巡按御史有大半年的时间在各自的巡视区工作。从发展的趋势看,愈到后来,出巡的时间愈长。长期流动,不长驻一地。无论是汉代,还是唐、明,巡视官员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不是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出巡官员职责明确,有较完备的监察法规。例如,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隋代的《刺史巡察六条》,两个六条成为自汉以来历代刺史和中央派到地方进行巡察的监察官员必须遵循的原则。唐代《巡察六条》比汉六条、隋六条的范围还要广泛。明代则进一步完善了出巡法规,先后制定有《出巡相见礼仪》《奏请差点》《巡历事例》和御史回道考察法规,划定了监察范围。这些做法既是对出巡官员职责的明确,也是对出巡官员的约束。另外,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

——摘编自《兰州学刊》2014.4

材料三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 行政官员进行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巡视制度产生的背景。

(3)分析上述廉政建设所反映的整体发展趋势。

2017-07-2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A.阻止了君主对权力的使用
B.体现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C.表明了政治的民主化趋势
D.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2018-02-1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

——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色》

材料二   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员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   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在权力监督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何进步性
8 . 谏官在唐朝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院独立,并无长官,……于是台官谏官同须皇帝亲擢,谏官、台官渐变不分。……于是谏院遂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形势。这一变化说明(     
A.监察体系更加完善B.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C.官僚内部矛盾激化D.监察机构走向独立
9 . 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这一变化(     
A.加强了皇帝权力B.加强了宰相权力
C.削弱了监察制度D.造成了冗官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将二千石的官吏及地方豪强烈为监察对象,严防地方郡守与豪强勾结;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盘踞一方的现象逐渐瓦解,故而唐玄宗制定的《监察六法》则注重对官吏个人品格的监察。这种变化反映了(     
A.豪强地主瓦解殆尽B.科举考试注重道德
C.监察制度与时俱进D.唐代腐败更加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