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初,设都察院专司监察百官。后来又设大理寺,与都察院、刑部合称三法司。大案由三法司会审,再奏请皇帝裁决。这一举措
A.避免利用权力干预司法B.使皇帝的权力渐趋衰弱
C.利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D.遏制了朝廷官场的腐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 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宋朝这一传统
A.保证了宋王朝的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
2020-05-08更新 | 204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
A.宋神宗的出发点是维护君权统治
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
D.监察官职责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5 . 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遭某节度使刺杀,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第一个上书鸣冤,请求严惩凶手,但白居易此举触犯“非谏官,不应先于谏官言事”的条令,被贬为江州司马。此事主要说明当时
A.中央与藩镇矛盾难以调和B.宰相地位受到威胁
C.皇帝与太子之间矛盾突出D.谏议制度职权分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反映了汉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据此可知,汉代
时期措施
“文景之治”时期丞相的属吏丞相史出刺(监察)地方,诏令中要求丞相特别关注郡县吏治
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即十三个监察区,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是特设于最高行政长官机构中的专职监察官,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
A.汉承秦制下的稳定性B.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
C.刺史掌握地方大权D.监察体系趋向职业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
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
2019-12-26更新 | 477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史料出处
(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南唐书·张易传》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
(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四库全书·后村集》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2019-12-20更新 | 280次组卷 | 2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安丘市2019届高三10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在选拔官员上长期推行“保任”制,即任人者要对被任者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被任者任职后的功过优劣,任人者要与之同其赏罚。这说明中国古代
A.建立了完善的选官制度B.法律惩罚制度异常严酷
C.注重加强对官员的管理D.官员职责缺乏明确分工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