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察举官吏违法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元代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完善监察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和官员直属中央领导。自魏晋起,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约束和羁绊。监察机关官员的权威是对各级官员进行有效监察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均赋予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很高的地位。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古代监察官吏选任从德、才、识三方严格要求,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选任制度。中国古代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察方式和明察、暗察相结合的巡察和巡按制度。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民国初期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政府,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政府由西方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起来,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国家的元首是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不是在一个家族内部世袭产生也不是通过暴力夺取,国家和各级地方的行政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中华民国临时法》规定中华民国参议院是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对临时大总统以及行政机构拥有监督权,同时,参议院具有监督临时政府的财政和国家行政的权力。参议院对行政机关如果有疑问,可以向国务员提出质疑,并要求其答复;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建议;对贪污腐败受贿及违法的官员可以提请政府查办;弹劾总统以及国务委员,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参议员三分之二,即可通过对国务员的弹劾。

——摘编自卞新龙 罗秋《试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变革及其影响》

材料三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全国县(市)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1954年至1959年我国行政监察制度进一步发展。此时原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国务院监察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人民政府)设监察厅(局)、各专署设监察处……新中国初期除了政府内部的监察机关外,监察职权还“外溢”到了国营企业,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监察机构围绕企业执行国家计划的情况开展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查处了一批贪污、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案件。

——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监察制度变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监察制度与古代监察制度的不同点,并说明新中国监察制度建立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刺史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刺史作为中央政权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刺史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实质是史官文化。它滥觞于三代,规模于东周,最后备极于两汉。史官没有屈服于君主话语权之下,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来说在秦汉乃至以前已基本定型。

《汉书》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糜不同之。贞观十四年,太宗向房玄龄屡次索看《高祖、太宗实求》,房玄龄等人不得已笔上。自唐开始,历代正史均属官修,个人修史原则上不被允许,成为稗史。而记录正史的史官因李世民打破君主不能看自己实录的传统,从此必须要根据君主的意愿进行删减篡改。

——摘编自刘倩、吴久久《从中国古代史官看舆论监督》

材料二   在现代西方国家,舆论监督对制约权力,抑制腐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西方国家,舆论监督是很有权成性的。它因广泛的社会性和四民性,而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快捷、更有威力、拿破仑曾经说过,三家敌对的报纸比一千支枪更可怕。美国媒体历来以尖刻地批评政客为荣。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捕捉或制造新闻,客观上对政府行为和政府官员的言行起着舆论监督作用。

——摘编自侍宝军、韩梦晨《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史官主导舆论监督的特点并指出其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舆论监督与我国古代史官监督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3)综合材料的史官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内容,谈谈其对加强我国当前社会监督的借鉴意义。
2021-12-12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秦汉以来的演变发展,唐代的监察制度进一步强化,监察机构设置日益周密完善。御史台成为唐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下设台院、殿院、察院三院。······684年,武则天在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的同时,又命刑部修成左右肃政台《风俗廉察四十八条》。经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补充修订,发展为《六察法》。《六察法》不仅涉及官员的政绩,也包含官员的品行、才能、学识等方面。同时对官员违法监察规定了严格责任。唐代的监察官员虽然品秩较低,但在选拔上却十分严格,而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标准和条件。

——摘编自叶玲《简论唐代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二:明朝的监察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鼎足而立。为了巩固皇权,明朝于洪武年间对监察机构进行重大改制,废除了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以都御史为长官,使监察权力更加集中。都察院的专职监察员是监察御史,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因而权力大到可以监察六部、六科、翰林院乃至都察院。明朝同时规定:“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司,宜用有学识通大治体者”,“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在监察制度建设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021-12-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断发展日渐完善。阅读材料

材料一 唐代御史台总管全国监察,内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一台三院分别管理内部事务、监察中央与地方百官,甚至设狱、审判。特别是对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监察加强,御史有权列席尚书省会议,“监其过谬”。对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组织则采取分为“十道”监察区为主的巡视监察。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台院)侍御史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察院)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大府出纳皆领焉”。

——摘编自李孔怀《汉唐明三代行政监察体制比较》

材料二 唐代御史台三院职能向察院的集中自宋朝开始、元朝完成。明初的御史台已成为察院的代名词。1382年,朱元璋罢御史台,置都察院(即大察院,有总览都察之意),负责察纠京城内外百官。另创设六科给事中制度,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既强化了对六部的监察,也适度分割了都察院的职权。清初承袭明制,都察院和六科机构分置;1723年,雍正帝将六科“始隶都察院”,至此,中央监察系统合而为一。

——摘编自谢文乐《民国时期国家监察院与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比较研究》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唐代监察系统的职能分工及其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监察系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
2021-12-0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刺史”即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州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刺史制度。
2021-12-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诸侯国已设置了御史监察官员。秦汉时期,初步确立御史与谏官分置的监察体系,谏官虽尚未形成完备的组织体系,但以谏议大夫为代表的谏官已能有效制约君主的权力。唐朝前期,职掌巡视纠弹的御史体系与谏诤封驳的谏官体系并立,相辅相成。宋代谏官从以前的以进谏皇帝为主转变为以监督相权为主,御史台与言谏系统逐步呈现台谏合一趋势。及至元朝,为了有效处理繁杂的事务和有效控制广大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御史台的组织规模,强化御史的纠弹职能,谏官职能有进一步衰弱的趋势。明清时期,言谏官实际上已与御史系统合二为一,并逐渐走向僵化。

——摘编自张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为了巩固和强化皇权,皇帝一方面必须依靠官僚集团进行统治和治理,另一方面必须强化监察制度,对官僚集团进行全方位的严密监察,中国古代官僚不像现代行政文官具有严格的分工特性,而是一个包揽政治、行政、立法、司法等特权的集团,为了对这样一个特权集团进行有效监督,强化古代的御史监察制度、使监察权力独立于和高居于官僚权力之上,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单极的、一元化的集权政治制度,产生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皇权(君权),因而无法形成建立在最高权力分立的基础上的、兼有纵向和横向乃至双向间的多元权力监督结构。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从邹忌的劝谏,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北魏也鼓励非监察官和百协助监察机构纠举不法官吏,多元的行政监察主体使行政监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唐朝,“御史大夫之职,掌邦国宪典零之政令,以肃政朝列”。御史还有权独立弹事,可以民闻弹事。宋代在地方置漕司掌行政、财赋;置宪司掌司法;置帅司掌军政;地方检察权分别由漕司、宪司、帅司等长官兼领。

材料二 明朝有较为完备和科学的监察制度,但“政治腐败,道德沦丧,以及当权者对政治言官的无情折辱,致使言官的分化成为必然之势。他们纷纷弃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表现得斗争意志消沉,忧患意识淡漠,事不关己,抽手旁观,甚至投身逆流,以身事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涛《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完善监察制度的措施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监察制度的不足及其原因。
2021-12-0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普通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