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孙星衍等辑的《汉官六种》中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其“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此时刺史是地方
A.行政长官
B.监察长官
C.军政长官
D.司法长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魏晋以来,御史台成为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通典》记载:御史中丞“与司隶分督百僚。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初不得纠尚书,后亦纠之……中丞专纠行马内,司隶专纠行马外。虽制如是,然亦更奏众官,实无其限”。这说明魏晋时
A.监察机构完全独立
B.监察机构权力得到加强
C.实现政治权力制衡
D.法律制度健全、完善
2018-03-0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中国政治制度史》记载:“(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可以风闻奏事,而不定负核实的责任。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该材料体现了明朝监察机构
①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
②有效地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③代表皇帝履行监察职责
④采用非常规手段监督官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 . 《吕氏春秋•勿躬篇》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材料表明管仲
A.拒绝齐桓公封其为相的建议B.建议齐桓公制定君臣等级序列
C.重视设置谏官监察国君得失D.主张严厉处置进谏犯颜的大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大唐新语》记载,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有御史回应说:“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这表明唐代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科举制度冲击了世族势力
C.监察官员有一定独立性
D.三省六部制制约了皇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史记》记载,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监察百官。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这说明
A.御史的选任体现了皇权至上B.监察系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C.其目的在于树立御史的权威D.御史掌握的监察权逐步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们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专制统治的加强
C.监察体制的完善
D.建筑艺术的进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