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孙中山说:“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的谏议大夫和清朝的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
A.削弱了皇权
B.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
C.杜绝了腐败
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的日趋完善
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
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
D.古代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B.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明代
地方行政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材料二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域,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及积极作用。
5 . 汉武帝时增设十三州刺史。刺史“以六条问事”,一条为监察地方豪强,其余五条针对高级地方官员及其家属的不法行为,刺史不得超越“六条”之外问事。汉武帝这一举措
A.使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B.意在防止官员们滥用权力
C.杜绝了地方官员腐败行为D.使行政权监察权开始分离
6 . 古代中国政区演变的历史,即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代政区设置的演变


——据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


结合古代中国“政区设置”的变化,说明政区演变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
2020-09-03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9月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周铜器铭文中有“应监”、“艾监”等称呼。在西周王朝的政治体制中,监是由王朝中央派出,负责监督地方的特殊官员。下列官职(或机构)的职能与西周的“监”最为接近的是
A.汉武帝时的刺史B.唐代的门下省
C.宋代的三司使D.明朝的内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
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
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2020-08-10更新 | 84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3届山东省沂南一中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代专门设置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这些措施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开创了监察制度D.导致了地方割据
10 . “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这项制度
A.强化了官员参政议政职能B.体现了权力的相对制约
C.导致了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