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A.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B.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
C.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D.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一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
C.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D.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天子和诸侯都建立了“三朝”制度,其中的“外朝”是指天子“大询众庶之朝”,即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的集会,这种咨询活动就具有政治协商性质。秦汉以后,随着皇权专制体制的确立,“朝议”制度就逐渐成为国家决策的关键形式,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谓之“集议”。东汉末年,面对外戚宦官的专权,群聚京师的太学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议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典论,标志着“清议”成为体制外的知识分子表达政见的一种方式。唐代谏官制度得以成熟和完备,唐太宗积极倡导,使谏译成为风气,犯颜直谏的事例屡见不鲜。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变异衰微,谏官制度到明清时已名存实亡。

——摘编自卢兴、吴倩《中国古代政治协商传统的思想内涵与基本特征》

材料二   随着形势的急剧发展,中共对建国程序作出重大调整,“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成为新的选择。可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这一代表民意的特殊形式,集中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得了合法地位。《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政权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过渡性。当1952年底新生政权已基本巩固,进行全国普选进而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方面条件已基本具备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呼之欲出了。

——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政治协商”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0-10-12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时期,监察御史由尚书省负责选任。北宋时期,“宰执勿得进用台官(御史台官员)”,宰相不能荐举“台谏(御史台官员)”“当出(皇帝)亲擢”。这一调整反映出北宋
A.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B.分化官僚权力以加强皇权
C.宰辅集体领导制遭到破坏D.扩大监察职权以削弱相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关于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是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制度,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B.隋唐时期的门下省主义职能是监察和谏议
C.这种制度在防止腐败、低效,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D.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权力,防止决策失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的日趋完善
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
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
D.古代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品秩分别为正四品和从三品,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察御史分别是正八品和正七品。中央的御史台分为“三院”,职能广泛。而地方监察官员一般设到省一级(道),而州县之下则非中央监察直接涉足,仅由各级首长或其副职兼理或“自纠”。这说明唐代监察
A.机构完备,职能齐全
B.机构膨胀,职权复杂
C.以卑查尊,轻而制重
D.紧抓中央,放松地方
8 . 宋代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台长,宰相亲戚和由宰相推荐任用的官吏不得为台长。习惯上,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由副相升任宰相,御史中丞则得以进身为执政。宋代此举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B.提升御史台职权
C.加强中央集权D.防止权臣的专权
9 .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兢《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五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家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4)据材料四,分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和宪法的历史意义。
(5)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历史上的实践,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2020-09-2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监察机构有:
①刺史
②御史台
③通判
④按察使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