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根据下表信息可知,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与西汉相比(     
西汉汉武帝时期“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奏诏条察州,秩六百石”;《汉书》记载:“九江太守戴圣,……行治多不法……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东汉末年自成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并加俸至两千石开始,刺史与郡国守相成为了同级别的官员;《后汉书》记载:“故(刘)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汉之殄灭,祸源乎此”

A.政府监察制度愈加强化B.实现了地方分权制衡
C.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D.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022-12-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反映了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从总体上看,官员考核演变的特点是(       
时期制度相关法律/规定考核标准/内容考核机构
秦汉、魏晋上计汉《上计律》、
西晋《五条课郡县法》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御史、尚书台
隋唐、宋代考课、磨勘《唐六典》、
宋《守令四善四最》等
官吏品质、道德修养吏部、考课院
明清外察与京察(大计)考察、考满《明会典》《大清律例》等能力、操守、政绩和贪腐情况内阁、吏部、都察院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从注重政绩变为注重德行
C.制度化考察不断完善D.从地方考核变为中央考核
3 . 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对汉代刺史的记载(部分)。据此可认定为史实的是(     
内容出处
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 《汉旧仪》
(西汉)初置部刺史十三人,掌奉诏条察诸州,秋、冬人奏,居无常所。后汉(东汉)则皆有定所。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为置牧,叫牧之任自此生矣《唐六典》
A.西汉时期刺史权力较大B.东汉时刺史职权发生变化
C.刺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D.刺史不是法定的监察官吏
4 . 下表为元明清三代监察制度演变,据此可知(     
A.元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设置监察优化国家管理
C.地方监察官员权高位重D.明朝监察重在政教民情
2022-11-25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是北宋通判的设置演变。据此可知,北宋(     

北宋初年

宋真宗时期

宋仁宗时期

通判初为地方文武官吏交替时的临时差遣,一旦文臣取代武臣治郡则不需通判逐渐形成了文武通差的知州制度,凡武人知州处必设通判州郡设通判,本与知州同判一郡之事,知州有不法者,得举奏之

A.通判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通判职责是防范武人割据D.地方机构设置逐渐完善
2022-07-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反映了秦汉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文献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A.秦汉时期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B.秦汉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管理
C.秦朝时开创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D.秦汉时期地方的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2022-03-11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2022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根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炀帝两朝有共61次的谏议记载。

皇帝谏议记录纳谏结果(次数或件数)备注
纳谏拒谏结果不明纳谏率
隋文帝43365284%事关治道、用人、边疆、移风易俗等内容均与采纳
隋炀帝18710139%事关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基本拒谏

   ——摘自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244~245

材料二   唐代读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曾,欲闻讽议,充制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摘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摘自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文、炀二帝在谏议政策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封建王朝兴衰的启示。
2022-12-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所示是唐朝中期对御史工作流程的两项规定,这两项规定在中晚唐大多数时期得到严格执行。由此可知,中晚唐时期
规定具体内容
进状御史在弹勃官员的需要将弹劾状交由中书门下审核,不再直接呈给皇帝
关白御史在弹劾之前需要将弹劾案件先告知御史台长官,得到其同意

A.官僚体系运行更加成熟B.监察机构地位得到提升
C.中枢权力实现有效制衡D.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弱化
2021·北京朝阳·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表是元代设置的地方监察机构,反映出元代
至元六年
(1269年)
初设四道提刑按察司
(继承金朝制度)
分轮巡按,半年一次;
提纲刑狱,监察官吏。
至元十九年
(1282年)
形成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
(陆续增加、调整、拆分)
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
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
(提刑按察司改制)
分道监察,常驻治所;
监察民事、钱谷、官吏。

A.政局动荡导致政策波动B.中央与地方矛盾不可调和
C.地方行政体系日渐混乱D.中央加强对地方有效监管
2021-05-11更新 | 594次组卷 | 9卷引用:单元复习01政治制度【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