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1 道试题
1 . 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监察体制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
B.六科给事中主要负责纠察内外百官
C.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
D.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宰相等重臣拟定谏官候选人名单,而皇帝掌握最终定选之权,皇帝“亲阅人才”,圣断后经由中书除授、侍中封驳方能定案。谏官拟定,皇帝以“御笔”“手诏”等形式公之于众。由此可知,宋代的谏官选拔制度(  )
A.形成了分权制约的体制B.有效提高了决策科学性
C.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D.加强君主专制主义集权
2023-02-0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汉光武帝刘秀将全国划分为12州,各州置刺史一人,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巡察官,每年八月奉命巡视所属郡国,年终奏告皇帝。这一措施(     
A.遏制了外戚专权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了藩镇割据D.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关白”乃唐宋极具特色之弹劾环节,是指御史在禀奏大事之前须向御史台长官汇报,待其许可后再行弹劾。宰相李林甫之后唐朝一度废除“关白”,允许御史直接弹劾。“关白”的废除(     
A.使监察程序得以优化B.易造成监察权力滥用
C.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使司法权摆脱行政权
2023-01-01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东汉初年设置了三套监察机构,其一:御史台,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二人,掌解释法律条文。其二:司隶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其三:州刺史。由此可见东汉初(       
A.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B.政府重视监察体系建设
C.力图避免司法监察权滥用D.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
2022-12-2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恩平黄冈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完备于明清,是大一统国家形成后确立的一项政治制度,对维护中央政令畅通、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下列各项中属于该项制度的特征的是( )
①监察机构完全独立②监察官位高权重③监察方式多样化④充当皇帝耳目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 . 清代科道官对于风闻传言且事实未清的行为可进行弹劾,这是科道官所独有的特权。科道官如果出于私心,徇私诬劾,“回奏不实,或并无可据者,降一级调用。”这些规定旨在(     
A.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B.保障监察效果
C.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D.杜绝官场腐败
8 . 中国古代某官员管理制度规定“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这六条中,其中一条察“强宗豪右”,五条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凡违法乱纪、仗势欺人、贪污腐化、结党营私等,都在监察之列。这一“管理制度”(     
①用以巡视和监察地方政事                      ②行事官员品级低且权力大
③代表社会有效地履行职责                      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元代在地方设行御史台,其主要职权是监察行省官。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劾,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各行省数度奏请将行御史台划归行省下辖,但始终未能实现。上述现象表明元代(     
A.监察制度具一定效能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行省的权力缺乏监督D.行御史台形同虚设
2022-12-1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抽测二(12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根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炀帝两朝有共61次的谏议记载。

皇帝谏议记录纳谏结果(次数或件数)备注
纳谏拒谏结果不明纳谏率
隋文帝43365284%事关治道、用人、边疆、移风易俗等内容均与采纳
隋炀帝18710139%事关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基本拒谏

   ——摘自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244~245

材料二   唐代读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曾,欲闻讽议,充制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摘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摘自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文、炀二帝在谏议政策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封建王朝兴衰的启示。
2022-12-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