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在恢复分封制的同时,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边远地区也不例外。各边郡置郡守一人,其下设有丞和长史,边郡的官吏称为“边吏”。南方边郡地区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郡太守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民族内部的关系,帮助他们发展经济,移风易俗。南方边吏任职时间普遍较长,且无固定的任期。此外,在南方,以内郡人治理西南地区的北部诸郡,以西南地区的北部诸郡人治理其南部诸郡,但地方大姓在当地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大,一些大姓家族甚至把持了地方政权。

——摘编自颜雅彬《略论汉代的边郡制度》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在疆域统一进程中逐渐发现,由明代继承而来的职官制度无法满足边疆治理需求。为此,清朝建立之初,在边疆官员来源上采取就近推升的方法,由督抚根据地方形势,推荐就近官员升任,“四川有缺,在于陕西附近推升;广东有缺,在于福建附近推升”。为缓解边疆“缺官”问题,对愿赴边疆的官吏适度放宽选任条件,并予以优抚。“顺治十二年(1655年),题准,福建、广东、四川、湖南地方边远,不拘科分,即准拣选。”清初沿用考满制度,边疆地区将边俸制度与考满制度配合使用,通过缩短考察年限,为边疆官员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顺治十三年(1656年),兵部尚书王永吉提出的“缩减边俸考满较俸年限”建议被采纳,边俸制度进行了相应调整。

——摘编自戴龙辉《从边俸到边缺:清代边疆官员选任中的制度演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南方边吏任职的特点及弊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边疆官员选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2-12-1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新的帝国体制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它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带有浓厚的实验色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至汉武帝时,终于完美地解决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三     元灭南宋后,版图辽阔。为管理这样广表的疆土,元朝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另外,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也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元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明清时期,在地方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并强化了科举制度。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的帝国体制”是什么?并简析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所采取的主要举措。
2021-05-01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但在汉初,对秦的边疆治理思想多持批判态度。例如,陆贾提出,“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其意指休养生息,边疆无为。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元帝以后随着儒生大批登上政治舞台,经学极盛时代的开启,回到夷夏之防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

材料二   两汉在西北方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秦汉时期边疆政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边疆治理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2世纪里19个侯国的人口增长(部分)

侯国所在
郡国
初封时
户数
国除时
户数
年代
(公元前)
年增长
率(%)
人口密度
(人数/平方公里)
今地(摘者
注)
魏其琅琊10003000201-1542.445.9山东青岛
绛阳济南7401500201-1531.587.5山东济南
800026000201-1521.65.5安徽淮北
涿25005600201-1511.648.8北京
曲周广平40009300201-1482.8177.4河北曲周
柳丘勃海10003000201-1431.935.4河北黄骅

资料来源:《汉书》,卷16。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页236~237。李氏的表中日期多有错误,这里已予以改正。人口密度的数字采自劳干:“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第2期,页215以次。劳氏制表的材料是公元2年的,取自《汉书》卷28。年增长率是根据内推法得出来的,参见史密斯(T.L. Smith)、劳普夫(P.E. Zopf)     《人口统计:原理与方法》,页552~553。

——许倬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1)提取表中相关信息,说明其对研究西汉历史的史料价值。
(2)据表格资料来源,归纳形成表中研究成果的方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在郡内设置“监”这一官职。汉初,各地方不定期派遣御史去监察。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间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颁布“推恩令”,还三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这样,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基本摆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纯监察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六条察州制,故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材料二   东汉建立之初,为迅速消灭割据,加强地方军政协调统一,以应战时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将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据势力头目为州牧,以笼其心,祚其力。因战时经济政治的需要,光武帝还扩大了州牧对地方政务的参与权,并且自光武帝时,州牧在政务上也领导了郡守。不过,刘秀令州牧统兵、领郡县乃为迅速平定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之需要,其后,"遂罢州牧,复置刺史",然光武及继承者在剥夺州牧军权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其行政权力,乃至后来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乱州重新委任刺史领兵作战。这一时期,刺史、州牧虽有反复,但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其主要职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抚民。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势大权重,跨州连郡,割据混战。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023-01-04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九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郡设守、尉、监。守、尉秩二千石,监即郡监御史,由御史大夫下派。三长吏的治所分离,所主机构均称“府”,形成三府并立格局。秦县行政组织已形成曹、官两分架构,秦县廷设曹,由令史直曹从事文书处理工作;县下设仓、库、司空等机构管理具体事务。列曹文书须以县廷名义下发,曹、官在业务上存在对口关系,但也因需而变,时有协作。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计”书,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呈报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

——摘编自孙闻博《秦汉制度具有作始之功》

材料二   秦汉之际,“裂土分封”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楚汉战争中处于劣势的刘邦为了摆脱困境争取主动,只得满足几支重要军事力量的首领裂土封王的要求。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后,裂土分封已成定局,但他仅仅把分封作为通向最高权力-皇帝宝座的桥梁。这样汉高祖在自己直辖区域内实行郡县制,在诸王的既得疆域内实行分封,郡国并行政体初步形成。然而,这些诸侯王拥兵自重。为了确保皇权,刘邦晚年以种种借口剪除异姓王势力。汉初奉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这种思想难以作为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在剪除异姓王势力的同时,刘邦又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但对他们采取限制措施。汉初对同姓王的分封,标志着郡国并行政体的确立。

——摘编自巴新生《汉初郡国并行政体试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管理地方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实行原因。
2023-10-1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汉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之一大变,实现了政治大一统,也推动了族群整合。钱穆提出秦统一推动了“中国民族之抟成”;范文澜从共同语言、地域、经济、心理特征四要素论证了“汉族在秦汉时已经开始形成为民族”。

材料一   “国人”本指西周春秋时期的列国统治氏族;至战国,随着列国内部的人群凝聚,“国人”内涵转变为一国民众。兼具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国人”意识,也随之形成。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

材料二   汉朝作为真正意义上国民身份认同感产生的朝代,其意义在整个历史上无可取代。在此之前即便秦统一六国,但原先六国民众并不认同自己秦人的身份,反而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各自内心上,齐国以齐人自居,楚国以楚人自居,虽然秦始皇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改革,但原先各国民众的内心隔阂却没有同化,正是在这种貌合神离的情况下,秦始皇以个人威权维持了表面的平静。这种局面不仅秦朝没有解决,连汉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没有完全解决,直到汉武帝的出现。汉武帝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前面皇帝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侵扰问题,致使汉朝民众民族情绪高涨,自我认同得到质的飞跃,从此汉朝国民不再以原先七国属地自称,真正意义上完全以大一统的国名为自我身份认同,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的措施。
2023-07-22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看,以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后最为得当。全国郡国百余郡守理政治民,刺史巡行州内监纠非法。二者各行其事,而收利于中央。当州演变成地方行政机构后,中央和地方关系也陡然一变。西汉王国大者五六郡,已对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东汉末全国为十三州,一州少则五六郡,多则十余郡,与郡相比,地方实力放大许多倍。豪强大族通过充当牧守掾属控制了地方政权,出任刺史的又多为此辈。所以,东汉末年割据势力的兴起和统一王朝的崩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摘编自薛军力《从汉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材料二       由于唐代缩小了州的范围,并且将地方行政官吏的人事任免权直接收归中央,由吏部统一管理,因而,唐代的中央集权比汉代更为加强。唐前期这种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作法,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一面。唐代政权的建立处于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状态之后,因而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隐患成为当时政权重点考虑的问题。此外,政权的性质正处于从世族地主政权转向庶族地主政权时期,因而有必要采取强化中央集权的作法以削弱世族地主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及影响。的确,唐前期中央集权的强化,使新建立的唐政权牢固地控制了全国,并为唐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由于小州制的实行和由中央直接任免地方各级官吏,产生了新的矛盾。

——摘编自李晓路《唐代中央集权之变化与方镇的产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不同之处,简述唐代采取上述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产生的影响,围绕地方行政制度与地方治理谈谈你的认识。
2023-02-1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2-2023学年高二2月调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期,郡县制与封建制再度双轨并行。刘邦最初分封了7个异姓王,但只是承认他们本已拥兵据地。刘邦剪除异姓王后分封9个同姓王代之。到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先有削藩之举,“七国之乱”后,景帝令诸侯王不得治民,乘势把藩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朝廷。汉武帝时期又颁布“推恩令”,将藩国越划越小,并采取了省抑王国官吏、定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等一系列措施。经过文帝、景帝、武帝三代的改革,诸侯王名为封君,实为食禄的闲员,藩国名为封区,实为中央直辖的郡县。所以,汉武帝之后,地方行政体制名义上仍为郡国双轨制,实际已与秦代郡县单轨制无异了。至此,我国郡县制国家全面确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张锐《秦汉郡县制浅析》

材料二   为有效统治广袤的帝国疆域,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了行省制。“行省充当向中央运输财赋的中转站”“行省虽掌管军队但受多方制约”“中央掌握人事权,保证了地方官的忠诚”“犬牙交错的区划方式,消解山川之险”。

——摘编自徐彬《元朝行省制为什么能加强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郡县制国家全面确立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行省权力的特点。
10 . 制度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国家治理智慧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汉武帝为进一步解决地方上的问题而颁布新的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地方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1)据材料一第一段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出西周、秦朝和西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依据第二段材料指出汉武帝颁布的政令是什么?并写出这一政令的作用。

材料二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明,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写出“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