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古今中外,国家在权力分配上大都实行过权力制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跟传统宰相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统不同,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枢密院负责军队的调度等,三司负责国库里究竟还有多少钱等。

——摘编自越冬梅《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

材料二   分权制衡原则是美国宪法的核心,它不仅在于权力的分立,还在于权力的相互制约……按照分权制衡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属于国会、总统和法院三个不同的部门,但是由于各部门有其各自的运行程序,且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机构,三权在互相制衡的同时,致使周转程序繁多,操作不灵,从而容易导致效率低下,职责不清。尤其是国会与总统之间,常常由于党派政见和利益之争而出现僵持局面,出现混乱拖延,处理事务不力的状况。

——摘编自尤维丽《论美国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央政府机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中央政府建构分权制衡体制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宋代分权与美国的不同之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赵宋王朝重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平定节度使李药、李重进的反叛之后,宋太祖实行朝官知县,文官知州,设通判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将地方官僚生杀大权收归中央,收回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为赵宋王朝300年沿袭不变,基本上形成了“政出于一”“权归于上”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奠定基础。在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上,中书门下管行政、枢密院管军事、财政权归于三司主管,而台谏制度的建立,又给言官“风闻言事”的监督权,从而对皇权和相权进行了限制。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评析》

材料二   古代雅典对官员和政治精英们的权力予以控制和约束,并保证政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以充分保障公民有能力也有可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雅典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每天更换,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雅典陪审法庭没有专设法官,任何判决都由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经常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信任投票,不称职,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

——摘编自张慧、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防止权力集中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北宋和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的道制改革是在安史之乱及之后恢复整顿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完成的。地方由十五道变为四十余道,意味着唐代道制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但其划分动机,并非出于有意识的制度建设的考虑,而是应变与权宜行事的结果。道的长官观察使实际有权直接处理管内州县政务,且由于兼军事职衔,其权力较之以前采访使还有所扩大。又广置节度使于诸道有戎旅之州郡,发展到后来,节度使与观察使之于道,都是军政一体化的长官。此外,通过制定诸道使府长官及僚佐俸禄和完善诸道进奏院制度等措施,进一步使道级建制向实体化发展。不过,道的机构建制始终采取使职管理的形式,没有正规政府化。这些改革与探索不仅开辟了一个唐道的时代,也为后来宋路、元明清行省和近代省地县制的发展做了阶段准备。唐代道制还扩展到了东邻日本、朝鲜,直到今天两国还保留道一级建制。

——摘编自郭锋《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期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中期道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   宋太祖针对“五代以来,领节旄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书,必自署亲吏代判,郡政一以委之,多擅权不法”的现象,于乾德三年下诏:“诸州长吏或须代判,许任宾席公干者,勿得使用元从人”,郡政由方镇的元从转移到朝廷委派的宾席公干者手中,宋廷开始剥夺藩镇的治民权。随着北宋统治的巩固,中央政府逐步废除节度使、刺史等唐五代时期军政合一、由武人担任长官、有利于藩镇割据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宋仁宗时期.地方行政的管理从唐代的刺史制转变到宋代的知州制。以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为主的宋代路级机构,除安抚使由所在路的首州知州兼任外,其他三司号称“监司”,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宋政府极其重视其人选。南宋学者叶适曾说:“国家因五代之极弊,收敛藩镇之权尽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不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万里之远,颦呻动息,上皆知之”。

——摘编自陈长征《唐宋地方政治体制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到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各路设转运使司主管财赋与漕运钱谷,设提点刑狱使司负责刑狱及保甲、军器、河渠等事务,设提举常平司掌管主管民政庶务救灾贩恤,设置安抚使司负责军事。路一级各司互不统属,各自对中央机构负责。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实行以文臣知州事制度,州的行政长官称知州,并在州府设置通判制约知州。州官的任用实行避亲避籍制度,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三年为一任期。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派遣各路转运使把本路各州的税粮、金帛等如数上交中央财政。同年,宋太祖采取措施解除藩镇军权,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师充当禁军。宋代地方制度建设,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权力制衡机制研究》

材料二 元代行省是地方最高地方机构,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其长官总揽一省的政事、军务、司法等各项工作。行省长官总揽一省政务,其中相当重视对官员的考核,以达到民族统治的目的。行省虽有大权,但是重大民政军务必须呈报中央,没有中央的旨意无权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兵,还规定定期觐见皇帝述职。元代创立的行省制度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地理因素,既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又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始,直到今天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依然是省。另一方面,元代的行省制度带有浓厚的民族统治的色彩,是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控扼天下而设立的,在设置上不顾同一地理单元内的区域经济联系、文化风俗等因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摘编 自李俊刚、韩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地方行政制度设置的共同之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
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
元朝12省183路971425

——根据历代《地理志》整理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