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他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从多个方面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哪些具体措施。每个朝代举1~2例即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
2023-01-2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 97 中学 (金英外国语学校)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于藩镇,唐时业已跋扈不堪,五代时,更不必说了。……宋太祖乃用渐进的手段。凡藩镇出阙的,逐渐代以文臣。属于节度使的支郡,都令直达中央。各州官出阙,都令京朝官出知,以重其体,又特设通判,以分其权。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三: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

——摘编自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至宋南方发生的变化。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
2023-01-0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使职官间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等《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宋初中央政府对地方采取“制约机制”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地理图》跋文称:“国朝自艺祖皇帝(指赵匡胤)栉风沐雨,平定海内。独河东数州之地与幽蓟相接,坚壁不下乃今日自关以东,河以南,绵亘万里,尽为贼区。追思祖宗开创之劳,可不为之流涕太息哉。此可以愤也修德行政,上感天心,下悦人意,则机会之来,并吞口口,追复故疆,尽归之版藉,亦岂难哉。”

——陈松《家国天下:中国古代的“课程思政”》


(1)图中,除州外的地方机构还有哪些?为加强中央集权,宋代针对地方各州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跋文”作者的意图做出合理解读。
2022-11-2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实行的区域划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期,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所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州部。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辖区内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经两晋南北朝而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
6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如果说秦朝只是郡守和县令由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话,至唐宋时期,“海内一命之官并处于朝廷”,地方州县长官甚至其部属均由中央分发……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代通过“推恩令”,使地方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权……秦朝的御史府、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北宋的监司和通判等,均是代表中央政府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发挥着“以小驭大,以卑监尊”的功效……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以来中央管理地方的主要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发展趋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袭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了。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

——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原因。
2022-10-21更新 | 625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史·职官志》中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材料二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官659人,约占91%。

——摘编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材料三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

——摘自朱弁《曲洧旧闻》

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摘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宋初统治者在集中军权方面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9 .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一   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中央集权)示意图:


材料二   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划分和地方政府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层级管理的“变”与“不变”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层级管理变化的特点及趋势。
10 . 合作探究三: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提拔奸恶的杨国忠为相。

材料二   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极具独立性。当时全国军队五十七万余,而镇兵竟达四十九万人,占全国兵员总数的85%以上。其中猛将精兵又主要集中在东北与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领兵力,就达十五万人之多。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镇之间的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


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022-09-1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导学案)-【轻松教,快乐学】2022-2023学年纲要上讲知识培素养同步精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