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
A.外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B.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
C.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D.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
2 . 钱穆认为,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由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政府和汉代不同,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面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从“顿轴制“到委员制“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率相行政权力逐渐弱化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枢机构设置日趋合理D.行政效率的提高
3 . 《汉书·白官公卿表》记载:“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此二下石,掌佐丞相举不法。”《汉官旧仪》又云:“丞相府司直一人……职无不监。武帝初置,曰司直官。”这表明汉武帝设置司直
A.减轻了丞相处理全国政事压力B.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使中央行政监察体制逐渐完善D.旨在加强中枢机构权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史载,汉初“丞相旧位在长安时……每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汉典旧事,丞相有请,靡有不听……王者待之以殊礼。在舆为下,御座为起,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这表明汉初
A.丞相位高权重受到尊敬B.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完善
C.皇权受到相权有效制约D.丞相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同在政事堂开会商议军国大事。唐玄宗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政事堂”也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办事的常设机构,有自己独立的印,公文和僚属。这表明
A.君主试图逐步削弱相权B.尚书省被剥夺执行诏令的权力
C.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D.六部变成中书门下的隶属机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所示是唐朝中期对御史工作流程的两项规定,这两项规定在中晚唐大多数时期得到严格执行。由此可知,中晚唐时期
A.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弱化B.官僚体系运行更加成熟
C.监察机构地位得到提升D.中枢权力实现有效制衡
7 . 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官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制
A.在魏晋时期已经完善定型B.随着君主专制强化而发展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能够有效防止宦官的专权
8 .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由此可知唐朝三省制
A.提高了行政效率B.避免了决策失误
C.分割了宰相权力D.制约了皇权专制
9 . 唐朝的门下省负有驳正违失、审议签发的重要职责,具有特殊意义。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理说:国家设置中书、门下省,就是为了互相稽查,如果中书省的诏救有错误,门下省就应进行驳正。唐朝强化门下省封驳职能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统治效能B.缓和君主和宰相之间的矛盾
C.促进吏治清明D.促使行政权力向门下省集中
10 . 下表为西汉大司马统领的中朝演进概况。它反映了西汉
时期概况
汉武帝时期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中朝官员主要职责是皇帝的应对顾问
汉昭帝时期大司马作为中朝领袖,领衔中朝官员预闻政事,参议决策,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
成帝、哀帝时期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位在外朝上

A.中朝逐渐控制决策B.藩镇割据初现端倪
C.宰相制度渐趋成熟D.朝廷权力再次分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