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唐开元初年,中书舍人的职权由负责诏令起草,逐渐转移到以对于上行文书的押判为主。其原掌职权则多以他官权知(代理),并逐渐形成了“知制诰”的制度。这一变化
A.扩大中书舍人的权力B.加强了君主的决策权
C.有利于官员相互制约D.为官员提升晋升机会
2021-11-1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卷地区2022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乙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初,“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唐玄宗时期,中书门下(政事堂)成了独立的宰相署,中书省与宰相府署分离,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救的机构”过渡。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决策的随意独断B.三省运行机制的退化
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D.三省地位的不断上升
19-20高三·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有学者认为,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从中世向近世转变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某朝代的中央机构组成示意图


材料二宋代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君主独载体制的形成。正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所说,宋朝的君主独裁政治,是建立在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上的,把终极裁决权交给皇帝。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德国汉学家库恩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宋朝在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文明(如手工业)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相应地促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

——根据德国库恩《两宋文化史》加拿大学者卜正民《哈佛中国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图示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实施的朝代并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来代形成“君主独体制”在中央机构设置上的举描,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宋代“开放的城市设计”的表现,
2020-11-0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2
4 .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2020-05-22更新 | 181次组卷 | 41卷引用:湖南省浏阳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的职能,并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并分析其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
2020-03-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百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