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的职能,并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并分析其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
2020-03-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百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初,中央设置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给事中等职,举凡主德缺违、国家决策,皆得谏正。其中给事中掌封驳(复审之意)诏制,权力更重。这些官职应设置在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
3 . 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到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B.门阀与皇权“共治”
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D.内外朝制度的确立
4 . 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
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
2020-01-12更新 | 921次组卷 | 17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统编版)B卷
5 . “盖尚书省以统会众务,举持绳目。门下省以侍从献替(提出建议)规驳非宜(审核对错)。中书省以献纳(提出意见)制册,敷扬(传播宣扬)宣劳(尽力)。”唐代官制如此设置的深意是
A.改变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B.相互监督制衡,减少过失
C.分割相权,以保障皇权D.扩大相权,限制君主权力
2020-01-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赣粤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汉初,这十三个机关,合成一个宰相直辖的办公厅我们只根据这十三曹名称便可想见当时政务都要汇集到宰相,而并不归属于皇帝这相府十三曹比诸皇室尚书的范围大得多,而且此十三曹的权位也很重,也竟俨如后代之专部大臣这一现象说明汉初(  )
A.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B.官僚机构冗繁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C.分割相权从而加强专制皇权D.宰相掌握着国家的实际决策权力
2019-10-1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晋冀鲁豫2018年高三上学期名校联考历史试题
7 . 西汉宣帝时,内朝官张安世以大司马领尚书事等官“典机枢”,并议定“大政”,等到诏令下发时,却佯装不知。这反映出当时
A.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B.宰相权力遭到侵夺
C.内朝官员位高权重
D.中枢决策程序失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B.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C.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9 .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意指空缺)。”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唐代(        
A.宰相制度有名无实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完善D.深受避讳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此事主要反映了
A.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
D.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