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在政治上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各自职能并写出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的事件
2022-12-0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奴隶制的分封是依据宗法制世袭,所以,作为朝廷中大臣的卿士自然也是世卿世禄了。在封建制建立的过程中,世卿世禄制是新兴地主阶级首先要摧毁的对象。封建君主不以“亲”、“贵”,而以“贤”、“能”为标准选拔大臣。丞相的出现正是在任官制度上突破宗法界限和改变世卿世禄的里程碑。因此,它是封建官僚机构逐渐完善的重要标志,在当时是一大进步。

一一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三省分掌议政、决政和执行之权,实即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便于皇帝的控制。以后仆射不是宰相,不参预决策,而专管行政。但还是注意发挥三省的定策、封驳和执行的作用,以期收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后果,从而强化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唐朝设置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其目的也在于此。

一一摘编自韩国磐著《隋唐五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时期丞相的地位及职能,并说明丞相的出现“在当时是一大进步”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设置政事堂的目的,并结合所学概述三省六部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所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秦汉政治制度在运行中所显示的利弊得失也给后来皇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如皇帝与丞相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监察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关系等等,都应有一个适度的界限,正确处理好类似关系,是保持政治稳定和纵横协和的重要条件。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百官志》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采取的政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穆宗长庆年间,以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与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派宰相劝谕弘景等人,云:“诏命已行,可放下。”弘景等“固执如前。”宰臣不得已,“请改授卫尉少卿。”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为最高之机关,而国务院为责任之主体,总统所发之法律,命令及一切公文,皆须国务员副署,总统虽有任免文武官吏之权,而主张此项权利,必待国务院之副署,始能发生效力。其实权握于国务员之手,盖总统之地位至巩固,至尊严,除非常事件外,对于参议院不负责任。

——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注意:“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御任大总统孙文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给事中”所隶属的部门及职责,请用一句话概括此制度的积极作用。
(2)指出材料二为制约总统权力而设置的制度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予以简要评价。
(3)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类权力制约制度的本质区别。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第六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九十七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一百条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1982年宪法在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地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一方面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如从建元元年到建元六年,短短六年之内,就罢免了卫绾、窦婴、许昌三位丞相;剥夺丞相“主臣”、“除吏(任免官吏)”的人事大权等,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带来的空缺,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从而培养出了一批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而又能与丞相为首的官品分庭抗礼的内朝官。

——摘编自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永乐初年,阁臣的地位还较低,大都是些编、检、讲读之官,没有官署,行政上与诸司没有从属关系-“不得专制诸司”,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自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内阁根据上谕草拟诏敕,但如果内阁认为上谕有假或不妥,则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明白之后方可草拟。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内阁制度的盛与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内朝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内朝与明代内阁的共同点,并分析明代内阁制度的变化。
7 .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内涵极其丰富,它包含了各个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诸夏民族和若干外族在种族和文化方面融合的结果,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

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 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秦的统一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都使中国出现亘古未有的新局面。甚至在疆域方面,亦因统一事业的完成而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一方面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以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另方面对东南及南方边疆地区也发挥了巨大的开拓作用,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版图的基础。

——整理自邹纪万《秦汉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唐代的三省,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三省的首长,均为宰相之职。隋时,三省的职掌没有明确的划分。直到太宗时,始告确定,以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查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但因权力的彻底分化,中书与门下是不免因成见的关系发生公务上的争执。太宗为补这个流弊,因而设人作为三首长联席议政的机关,最初A设在门下省,后来移到中书省改称为“中书门下”。

三省长官虽为宰相,但其他官吏也可由皇帝指派,参决大政。这个制度也承自隋朝。太宗时,命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此后任何官吏,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衔之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便是实际的宰相。这类名号最初甚为繁多,后来逐渐定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个名称。

——傅乐成: 《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大一统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疆域上的表现并指出秦大一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制度实施后出现的问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填写下划线A上的机构名称。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2021-12-2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中央官制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1)说出上图中秦朝、唐朝中央官制的名称。比较分析材料一中秦朝和唐朝所设置的机构在管理职能(事务)上的不同。

材料二   政事堂集体议事制度以及门下省的封驳制度,只能说明唐朝是有限的专制制度。由于三省分工的不同,见解、观点也难免各有异,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以致贻误事机。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唐代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至十几人,……执笔大臣综合记录大家的意见,也有最后的文字决定权。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整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政事堂制度的创立对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起的作用。
2021-11-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招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的“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职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运作流程。
2021-09-2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封建”(即分封制)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有另一要项,即……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020-11-3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