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
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2023-02-16更新 | 172次组卷 | 25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横山清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南宋哲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B.使宰相制度渐趋完善
C.进一步确立君主专制D.对宰相权力进行约束
2022-12-0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校际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有宋三百余年中,朝省集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政制。每遇重大问题,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必下诏都省,由省吏通知各与会官员,群集都堂,详加讨论。这一“政制”(     
A.保障了官员言论自由B.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C.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2022-12-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朝设立三司使一职,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宋朝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     
A.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B.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分化事权皇权得到强化D.导致冗官冗费现象产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     
A.崇文抑武策略得到贯彻B.宰相职权受到了严重削弱
C.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加强D.谏官与宰相形成争权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开宝六年(973年),开始命参知政事与宰相(同平章事)于都堂(政事堂)同议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命参知政事与宰相轮班知印。由此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     
A.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君权B.体现了权力制衡的特点
C.目的是完善集体宰相制度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代,宰相等重臣拟定谏官候选人名,而皇帝掌握最终定选之权,皇帝“亲阅人才”,圣断后经由中书除授、侍中封驳方能定案。谏官拟定,皇帝以“御笔”“手诏”等形式公之于众。由此可知,宋代的谏官选拔制度(     
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D.形成了对政府的制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宋初,统治者确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体制。后来,宋太宗将这一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这一改变
A.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B.造成官冗兵冗费
C.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D.不利于君主权力的集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代官员除按照官品的高低享受俸禄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添支钱,公用钱(资助官员公务活动的经费)。政府不仅向官员发放钱财,还会发放羊肉、米、面等物。这些举措
A.加剧了官僚的腐败程度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根基
C.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发展
2022-05-27更新 | 597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第十三次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元代不行常朝,没有皇帝定期上朝接见百官、讨论政事的制度。而御前会议“得奏事者”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数人而已。明代的常朝规模空前,还有集议、众议、部议以及多种形式的会议。据此可知,明代政治
A.谏议机构权力增大B.君臣既合作又有斗争
C.专制统治空前强化D.注重扩大政治参与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