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21-22高一上·江西·开学考试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载荆之祖八或被举孝廉,欲另两个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王时受乡人财货免官。”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另加快宾“为第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如此之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出优秀人才来!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三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断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憕得相关专业的千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两种选官制度的用人标准分别是什么?
(2)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3)在近代,科举制在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2021-09-08更新 | 33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祁东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宋史.选举志》记载。“制举无常科,所以特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殿试及第者称进士,都是“天子门生”,而非主考官的门生。据此可知,宋朝的科举制度
A.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B.皇帝加强了对取士过程的控制
C.已经走向成熟D.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朝吏部选官标准,据《通典》记载主要有四条:“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言词辨正;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材料说明
A.科举制适应社会需要加强中央集权B.封建选官制度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C.政府重视教育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D.中央执行机构分工负责相互监督
2021-04-16更新 | 298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十五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马端临的《文就通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记载指出了
A.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
B.唐代进士科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
C.汉察举制令地方宫举孝廉,束缚了士人的品德砥砺
D.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2019-09-16更新 | 332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唐书》记载:唐代830多名进士中,士族子弟约589人,小姓约109人,寒素家庭子弟约132人。对这一结构的出现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科举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科举制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继承
C.士族子弟有优厚的家庭文化素养
D.科举制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6 . 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
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
支派103372110761220
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2018-09-06更新 | 626次组卷 | 39卷引用:湖南省湘潭电机子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了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
A.社会分布较为广泛
B.都来自于书香门第
C.家庭教育背景较低
D.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表明隋文帝时
A.恢复实施察举制
B.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
C.科举制全面实施
D.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宋一代,神童辈出。诸如丘浚十岁、孔文仲七岁、蒋堂六岁、黄庭坚七岁等,会赋诗、能作文的记载比比皆是。从宋太宗时起,朝廷专门设立童子科,有多位童子被赐予同进士或学究出身,其中最小的只有三岁。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皇权日趋随意独断
B.乡学教育成效显著
C.官僚体制充满活力
D.科举考试流于形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