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由朝廷临时任命主考官,改变知贡举一般多由礼部侍郎出任的做法,称权知贡举,为了分割其权,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若干名,以后成为制度。宋太祖时,知贡举官虽然并不固定人选,但每当朝廷任命之后,并没有立即隔离,他们在主持考试之前仍有足够的时间接受请托或授受贿赂,因而往往发生徇私舞弊的现象,甚至引起落第士人的诉讼。据《宋史·选举志三》记载:“初立四门学,自八品至庶人子弟充学生,岁一试补。差一学官锁宿,弥封校其艺,疏名上闻而后给牒。”此举得到太宗皇帝的赞赏,“后遂为定制”。宋真宗时两次下诏,重申这项制度。为了加强对主考官的监督,又进一步规定,负责各类发解试的考官,也得与知贡举一例锁宿。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和外界隔离,就是家人也一律不得见面,直到考试结束。其锁宿时间一般为一个月,若事情没有办完,就适当延长。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实行锁宿制度的原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实行锁宿制度的影响。
2 . 《新唐书》记载:“(卢商)蚤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从此记载可看出唐代
A.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B.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C.选官偏重人才品行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2020-09-08更新 | 743次组卷 | 16卷引用:滚动综合测评2(第一~三单元)-【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马端临的《文就通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记载指出了
A.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
B.唐代进士科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
C.汉察举制令地方宫举孝廉,束缚了士人的品德砥砺
D.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2019-09-16更新 | 331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双基训练金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唐书》记载:唐代830多名进士中,士族子弟约589人,小姓约109人,寒素家庭子弟约132人。对这一结构的出现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科举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科举制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继承
C.士族子弟有优厚的家庭文化素养
D.科举制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
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
支派103372110761220
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2018-09-06更新 | 626次组卷 | 39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高二上册预习卷 测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
A.社会分布较为广泛
B.都来自于书香门第
C.家庭教育背景较低
D.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