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选官春秋。

材料一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考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材料二   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

——〔元〕《通制条格》卷五《学令·科举》

材料三

图片说明:左图是老北京的一款游戏“升官图”的部分截图,玩法类似于“大富翁”。图上有各种官位名称,玩家从白丁(平民)开始,通过掷骰子随机决定升降,最终可上升到三公之位。当走到有些官位时玩家可以快速升官,而有些官位则升迁不易,甚至可能降职。
(1)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请将下列选官制度与时代相对应(填字母)。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官制       E军功爵制
①: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
(2)材料一和材料二涉及什么选官制度?两位论者对该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请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论者为何会持这样的态度。
(3)“升官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否有史料价值?通过“升官图”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在使用“升官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2023-09-04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
类别家庭背景人数比例
官宦士子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5042.4%
寒素士子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1714.4%
家世不详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5143.2%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
2022-04-26更新 | 993次组卷 | 33卷引用: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设立了史料。史料的考试内容只有问义与试策两项,而且及第者待遇较高,能通一史即“同五经、三传例处分”,三史皆通则“特加奖擢”。这一做法意在
A.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B.发挥以史资政的功能
C.促进史学的良性发展D.简化科举取士的程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C.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2019-05-14更新 | 425次组卷 | 18卷引用: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1-素养测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代内阁大臣高拱抨击当时的科举选官说:“系进士出身者,则众向之,甚至以罪为功;其系举人出身者,则众薄之,甚至以功为罪……至于升迁,则进士治绩之最下者,犹胜于举人治绩之最上者也。”这反映出明代科举选官
A.丧失甄选官吏价值B.重视官员家世门第
C.强调科考功名差别D.侧重官员行政能力
2022-06-03更新 | 941次组卷 | 15卷引用:专题02中西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
6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五月,诏贤良曰:“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元朔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摘自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

材料二 隋唐五代是中央监察制度的长足发展阶段。御史在秦汉隶属于少府,魏晋南朝隶属于内省。隋初,御史“依旧入直禁中”,炀帝大业年间“始罢御史直宿”禁中之制。自此,御史完全脱离了宫禁,成为相对独立的中央专职监察官。隋炀帝还精简门下省机构,把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等五局从门下省中分离出来,使门下省逐渐成了掌“省读奏案”的封驳机构。隋朝除御史台之外,增设司隶台和谒者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吏,司隶台和谒者台监察地方。

——摘自贾玉英等《监察制度发展史》

材料三 所谓“科举”名称,就是由“开科取士”或“分科举人”而来。由封建国家设立各科,定期进行统一招考,成绩优秀者授予官职…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隋朝的科举,初设明经、进士、秀才三科。其中秀才科最难。……所以“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下十人”。…唐朝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据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整理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一选官制度的选拔标准和基本流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监察制度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概述唐代御史台的主要职责。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科举制度既为知识分子提供机会也改造了知识分子。阐述科举制度对于古代知识分子人生观的影响。试以故宫的某处重要建筑为例,加以说明。②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试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概括科举制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价值,并分析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意义。
2022-05-30更新 | 403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7 . 儒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适应环境,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的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中国科举大事记


——据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整理

材料三平遥文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平遥文庙的历代修建扩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左右对称。平遥文庙的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掩映相称,内部陈列有大量礼器和祭器,历代对从祀者都有严格的等次排位。其中的“明伦堂”是文庙学宫的主要教学之处,也是施行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明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意。

——据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等整理


(1)材料一认为儒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以荀子思想、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科举制演变的趋势。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作答:①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密切关联。请你简述科举制对儒学和儒生的影响。②请你以平遥古城和平遥文庙为例,简述这些建筑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及观念。
2020-10-28更新 | 260次组卷 | 1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二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能力提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9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9-01-30更新 | 4932次组卷 | 95卷引用: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