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将考试与选官相结合,对选官用人制度进行成功改革的范例是科举制。宋朝的科举取士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选才方式“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实际上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蒲松龄一生屡试科举,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他在《儒林外史》中将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下众考生的心态刻画为“七似”:包“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悦,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头絷之猱。忽然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ta:失意)然若敛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

——摘编自《儒林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性的消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经左右中国政治四五百年的士族势力,至唐代“安史之乱”及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扫荡以后,终于走上了末路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巩固皇权,恰恰需要的是扩大统治基础,既要防止武人擅权,也不允许再有世家大族操纵朝政的局面出现。加之,他深深懂得“宰相须用读书人”的道理。因此,对唐以来带有严重察举制残余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历经太宗、真宗两朝以后,北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完成。对此,欧阳修大加称赞,他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吏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摘编自何忠礼《贫富无定势: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举改革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021-09-24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秀才、孝廉从州郡中选拔出来后,在中央接受考试,考试成绩获得中正的承认后,成为乡品。大体上成绩甲等转换为乡品二品,乙等为三品,丙等为四品。他们经过艰难的考试,好不容易才获得乡品四品。而另一方面,世家子弟因清谈而活跃于社交界,唾手便获得乡品二品。结果,孝廉制度被包括于九品官人法之中,与其说是选拔人才,不如说是压抑人才,成为只有下层士人参加的选举。这样,九品官人法成为贵族运作的且只对现有贵族阶级有利的制度。

——摘编自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

材料二 随着门阀制度腐朽性的暴露,国家为了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必须有强力的官僚队伍支持和相应的选拔手段。州县长官不得辟署属僚,其任用权收归中央,中央吏部不断将大批有任官资格的人掌握在自己手中。隋大业初年,科举制应运而生,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终止,影响中国社会长达1300年。科举制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人才选拔制度,能把不同阶层的精英分子源源不断地吸纳到统治层内,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官僚体系也获得了有效的代谢机制。为了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识字一读书一考试”的道路,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由于百姓识字率的上升而相应地得到提高。比较偏远的云贵地区,其文化层次无法与先进的江南地区相比。中央政府基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保证相对落后地区文化的继起和发展,采取分区配额制,保证偏僻地区的权利和机会。

——摘编自牛建强《科举制是如何产生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及其积极作用。
4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材料二   



                            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示意图
(注:图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余意峰《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的时空变迁规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1)运用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一观点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到了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成为了常规化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了武则天时代,更是创造性的开设武科,除了用科举吸纳政治人才之外,还用武科来吸纳军事人才,从而让科举制度真正的完善起来。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海峰等《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难怪清朝统治者也直言不讳地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

——摘编自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渊源于汉朝”的含义;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的主要原因。由此,我们对科举制度的存废,有哪些启迪?(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022-01-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